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毛羽的产生 | 第10-12页 |
1.1.1 毛羽的形态 | 第10-11页 |
1.1.2 毛羽形成的机理 | 第11-12页 |
1.2 毛羽的危害 | 第12-14页 |
1.2.1 毛羽对上浆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2 毛羽对织造过程的影响 | 第13页 |
1.2.3 毛羽对织物的影响 | 第13页 |
1.2.4 毛羽对染色的影响 | 第13-14页 |
1.3 减少毛羽的纺纱方法 | 第14-19页 |
1.3.1 气流式紧密纺 | 第14-18页 |
1.3.2 机械式紧密纺 | 第18-19页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19-20页 |
2 新型纺纱方法的原理研究 | 第20-40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新型纺纱方法的原理简介 | 第20-22页 |
2.2.1 作用区域 | 第20-21页 |
2.2.2 基本原理 | 第21-22页 |
2.3 集聚装置的设计 | 第22-25页 |
2.3.1 槽轮(旋轮式集聚装置)的形态 | 第22-23页 |
2.3.2 固定装置 | 第23-24页 |
2.3.3 定位装置 | 第24-25页 |
2.4 实验准备 | 第25-26页 |
2.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5页 |
2.4.2 实验工艺参数 | 第25-26页 |
2.4.3 实验装置 | 第26页 |
2.4.4 实验测试仪器 | 第26页 |
2.5 实验步骤 | 第26-27页 |
2.5.1 集聚装置的安装 | 第26-27页 |
2.5.2 实验工艺流程 | 第27页 |
2.6 测试方法 | 第27-29页 |
2.6.1 测试指标 | 第27-28页 |
2.6.2 测试方案 | 第28-29页 |
2.7 V型集聚槽的具体形态和尺寸 | 第29页 |
2.8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9-38页 |
2.8.1 V型集聚槽开口的宽度对纱线质量的影响 | 第29-31页 |
2.8.2 V型斜槽的深度对纱线质量的影响 | 第31-34页 |
2.8.3 V型集聚槽底边圆弧直径对纱线质量的影响 | 第34-37页 |
2.8.4 定位轮对纱线质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3 提升新型集聚纺纱效果的方法研究 | 第40-55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实验准备 | 第40-41页 |
3.2.1 实验工艺参数 | 第40-41页 |
3.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1页 |
3.2.3 实验装置 | 第41页 |
3.2.4 实验测试仪器 | 第41页 |
3.3 实验步骤 | 第41-42页 |
3.4 测试方法 | 第42页 |
3.4.1 纱线毛羽的测试 | 第42页 |
3.4.2 纱线强力的测试 | 第42页 |
3.4.3 纱线条干的测试 | 第42页 |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2-54页 |
3.5.1 集聚槽参数的改进 | 第42-44页 |
3.5.2 槽轮效果稳定性的研究 | 第44-47页 |
3.5.3 集聚槽形态的改进 | 第47-51页 |
3.5.4 集聚方法的改进 | 第51-5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4 新型纺纱方法与气流式紧密纺的效果对比 | 第55-62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5-56页 |
4.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55-56页 |
4.2.2 实验主要的测试仪器 | 第56页 |
4.3 实验步骤 | 第56页 |
4.4 测试方法 | 第56-57页 |
4.4.1 断头率 | 第56页 |
4.4.2 捻度 | 第56页 |
4.4.3 百米克重 | 第56-57页 |
4.4.4 纱线毛羽 | 第57页 |
4.4.5 纱线强力 | 第57页 |
4.4.6 纱线条干 | 第57页 |
4.5 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 第57-60页 |
4.5.1 断头率的比较 | 第57-58页 |
4.5.2 纱线捻度的比较 | 第58页 |
4.5.3 纱线百米克重的比较 | 第58-59页 |
4.5.4 纱线毛羽的比较 | 第59页 |
4.5.5 纱线强力的比较 | 第59-60页 |
4.5.6 纱线条干的比较 | 第6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5.1 结论 | 第62-63页 |
5.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