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

负压爬壁机器人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爬壁机器人的研究现状第11-16页
        1.2.1 国内爬壁机器人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国外爬壁机器人研究现状第13-16页
    1.3 爬壁机器人的发展和趋势第16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组织第16-18页
第2章 爬壁机器人的力学分析第18-29页
    2.1 爬壁机器人运动学分析第18-20页
    2.2 静态受力分析第20-21页
    2.3 运动受力分析第21-24页
        2.3.1 机器人直线行走第21-23页
        2.3.2 机器人转弯分析第23-24页
    2.4 负压机器人有限元分析第24-28页
        2.4.1 引言第24页
        2.4.2 有限元分析的一般流程第24-25页
        2.4.3 负压爬壁机器人的有限元模型建立第25-26页
        2.4.4 负压爬壁机器人的静力学分析第26-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负压爬壁机器人的总体机构与设计第29-40页
    3.1 机器人总体设计第29页
    3.2 吸附系统分析第29-34页
        3.2.1 吸附方式分析和选择第29-30页
        3.2.2 负压吸附原理第30-31页
        3.2.3 离心叶轮仿真与设计第31-34页
    3.3 运动机构分析和选择第34页
    3.4 密封系统第34-35页
    3.5 超声波测距避障模块第35-39页
        3.5.1 超声波的特性第35-36页
        3.5.2 超声波的工作原理第36-39页
    3.6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4章 爬壁机器人硬件控制系统第40-57页
    4.1 总体控制概述第40-41页
    4.2 硬件系统设计第41-42页
    4.3 主控芯片介绍以及外围电路设计第42-47页
        4.3.1 主控芯片的介绍及配置第42页
        4.3.2 外围电路介绍第42-47页
    4.4 驱动电路设计第47-49页
        4.4.1 有刷电机驱动第47-49页
        4.4.2 无刷电机驱动第49页
    4.5 无线串口通信第49-50页
    4.6 传感器设计第50-51页
        4.6.1 电流传感器第50页
        4.6.2 位置传感器第50-51页
    4.7 uC/OS-II系统的移植第51-52页
        4.7.1 uC/OS-II系统基本概述第51页
        4.7.2 任务划分第51-52页
    4.8 PID的运动控制算法第52-55页
        4.8.1 PID的基本概念第52-54页
        4.8.2 基于传感器的位置速度的PID控制第54-55页
    4.9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5章 爬壁机器人软件控制系统第57-63页
    5.1 软件系统的总体概述、第57-59页
    5.2 KEIL软件设计环境第59-60页
    5.3 上位机软件控制界面第60-61页
    5.4 移动遥控端设计第61页
    5.5 摄像头捕获第61-62页
        5.5.1 CamSHIFT算法第61-62页
        5.5.2 摄像头的实验效果第62页
    5.6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6章 负压爬壁机器人实验和测试第63-72页
    6.1 实验介绍第63页
    6.2 负压爬壁机器人的实验平台搭建第63-64页
    6.3 负压爬壁机器人综合性能测试第64-66页
        6.3.1 负压爬壁机器人壁面适应实验第64-65页
        6.3.2 不同壁面的机器人续航实验:第65页
        6.3.3 不同壁面机器人的载重能力实验第65-66页
    6.4 控制系统实验第66-69页
        6.4.1 机器人的位置测试第66-67页
        6.4.2 电机速度控制第67-69页
    6.5 机器人负压装置性能试验第69-71页
        6.5.1 流量和负压的关系第69-70页
        6.5.2 密封材质的对比第70页
        6.5.3 密封间隙的效果对比第70-71页
    6.6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结论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第75-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治疗频次D980-nm半导体激光对大鼠皮肤溶脂嫩肤效果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睡虎地秦简》“者”字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