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25页 |
1.1 两亲分子 | 第9-15页 |
1.1.1 两亲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 第9页 |
1.1.2 两亲分子在水相中的自组装 | 第9-11页 |
1.1.3 两亲分子的表面活性 | 第11-13页 |
1.1.4 两亲分子的拓扑结构 | 第13-15页 |
1.2 超两亲分子 | 第15-19页 |
1.2.1 超两亲分子的概念和特点 | 第15-16页 |
1.2.2 形成超两亲分子的推动力 | 第16-19页 |
1.3 动态共价键 | 第19-23页 |
1.4 本文的设计思路 | 第23-25页 |
第2章 基于动态共价键的Bola型超两亲分子及其自组装 | 第25-33页 |
2.1 本章引论 | 第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28页 |
2.2.1 仪器和试剂 | 第25-26页 |
2.2.2 构筑基元的合成 | 第26-28页 |
2.2.3 透射电镜的样品制备和测试方法 | 第28页 |
2.2.4 用荧光探针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 | 第28页 |
2.2.5 用核磁氢谱测定亚胺的形成和断裂 | 第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2页 |
2.3.1 Bola型超两亲分子的生成 | 第28-29页 |
2.3.2 Bola型超两亲分子在水中的聚集 | 第29-30页 |
2.3.3 Bola型超两亲分子的p H响应性 | 第30-31页 |
2.3.4 可控释放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基于动态共价键的不同对称性的Bola型超两亲分子 | 第33-41页 |
3.1 本章引论 | 第3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3-36页 |
3.2.1 仪器和试剂 | 第33-34页 |
3.2.2 构筑基元的合成 | 第34-36页 |
3.2.3 用荧光探针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 | 第3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6-39页 |
3.3.1 不同对称性的超两亲分子中亚胺键的形成与解离 | 第36-37页 |
3.3.2 不同对称性的超两亲分子在水溶液中的聚集 | 第37-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基于动态共价键的H型的超两亲分子 | 第41-52页 |
4.1 本章引论 | 第41-4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2-45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42页 |
4.2.2 构筑基元的合成 | 第42-45页 |
4.2.3 透射电镜的样品的制备 | 第45页 |
4.2.4 表面张力 —浓度曲线的测定 | 第45页 |
4.2.5 用荧光探针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 | 第45页 |
4.2.6 用核磁氢谱测定亚胺键的形成和断裂 | 第4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0页 |
4.3.1 H型超两亲分子的形成和自组装行为 | 第45-47页 |
4.3.2 动态共价键的形成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 第47-48页 |
4.3.3 H型超两亲分子在水 —气界面上的行为 | 第48-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5章 利用葫芦脲主体分子调节Gemini型两亲分子的表面活性 | 第52-60页 |
5.1 本章引论 | 第52-5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3-54页 |
5.2.1 仪器与试剂 | 第53页 |
5.2.2 Gemini型两亲分子的合成 | 第53-54页 |
5.2.3 接触角的测定 | 第54页 |
5.2.4 等温量热滴定 | 第54页 |
5.2.5 起泡能力和泡沫稳定性的测定 | 第5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4-59页 |
5.3.1 Gemini两亲分子与CB[7]之间的主 —客体相互作用 | 第54-55页 |
5.3.2 表面活性的调节 | 第55-58页 |
5.3.3 表面活性调节的可逆性 | 第58-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7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