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辽西凹陷南段沙三段重力流沉积与致密储层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创新点第10-14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26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4-15页
        1.1.1 课题来源第14页
        1.1.2 选题依据第14页
        1.1.3 研究目的第14-15页
        1.1.4 研究意义第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1页
        1.2.1 重力流研究现状第15-18页
        1.2.2 致密砂岩储层研究现状第18-21页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第21-23页
        1.3.1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22-23页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第23-24页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第24-26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26-39页
    2.1 构造特征及演化第27-31页
        2.1.1 构造格局第27页
        2.1.2 构造演化和断裂特征第27-31页
    2.2 区域地层特征第31-32页
        2.2.1 太古界-元古界第31页
        2.2.2 中生界第31页
        2.2.3 古近系第31-32页
        2.2.4 新近系第32页
    2.3 沙三段层序地层特征第32-37页
        2.3.1 层序3底界面识别第33-34页
        2.3.2 层序4底界面识别第34-35页
        2.3.3 层序5底界面识别第35-36页
        2.3.4 层序5顶界面识别第36-37页
    2.4 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第37-39页
第三章 重力流沉积发育地质背景第39-49页
    3.1 构造背景第39-41页
        3.1.1 古地形第39页
        3.1.2 古断裂和坡折带第39-41页
    3.2 古气候及古水深第41-43页
    3.3 物源条件第43页
    3.4 古地震和火山活动第43-49页
        3.4.1 古地震第43-47页
        3.4.2 古火山活动第47-49页
第四章 岩石相及泥砾特征第49-66页
    4.1 岩石相特征研究第49-57页
        4.1.1 岩石相类型第50-53页
        4.1.2 典型沉积构造第53-55页
        4.1.3 岩石相序类型第55-57页
    4.2 泥砾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第57-66页
        4.2.1 泥砾分类及形态特征第57-59页
        4.2.2 泥砾地化特征第59-64页
        4.2.3 泥砾的环境指示意义第64-66页
第五章 重力流沉积作用和沉积微相研究第66-90页
    5.1 砂质碎屑流与浊流的区别第66-69页
    5.2 重力流沉积作用方式第69-75页
        5.2.1 滑动滑塌岩第69-70页
        5.2.2 碎屑流第70-74页
        5.2.3 浊流第74-75页
    5.3 沉积相特征研究第75-87页
        5.3.1 沉积微相类型及识别第75-78页
        5.3.2 单井微相特征第78-84页
        5.3.3 连井剖面沉积微相特征第84-85页
        5.3.4 沉积微相平面的展布特征第85-87页
    5.4 重力流沉积的主控因素分析第87-89页
    5.5 重力流沉积模式第89-90页
第六章 致密砂岩储层特征研究第90-106页
    6.1 岩石学与物性特征第90-95页
        6.1.1 岩石学特征第90-92页
        6.1.2 物性特征第92-95页
    6.2 储层微观结构特征第95-106页
        6.2.1 孔隙类型第95-99页
        6.2.2 孔隙组合类型第99-100页
        6.2.3 储层孔喉结构特征第100-106页
第七章 成岩作用第106-123页
    7.1 成岩环境第106-107页
        7.1.1 地温梯度第106页
        7.1.2 压力第106-107页
        7.1.3 流体特征第107页
    7.2 成岩作用类型第107-117页
        7.2.1 压实作用第107-109页
        7.2.2 胶结作用第109-116页
        7.2.3 交代作用第116页
        7.2.4 溶蚀作用第116-117页
    7.3 成岩演化序列第117-118页
    7.4 成岩阶段划分第118-120页
    7.5 成岩相第120-123页
第八章 有利储层分布第123-139页
    8.1 次生孔隙发育成因第123-125页
    8.2 储层控制因素第125-130页
        8.2.1 沉积条件第125-127页
        8.2.2 成岩作用第127-130页
    8.3 致密储层孔隙度演化史第130-135页
        8.3.1 双深3井第131页
        8.3.2 双225井第131-132页
        8.3.3 双202井第132-135页
    8.4 有利储层分布第135-139页
        8.4.1 物性下限值第135-136页
        8.4.2 有利储层分布第136-139页
结论第139-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5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55-157页
致谢第157-158页
作者简介第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价值链理论的G公司供应链服务优化设计研究
下一篇:佛山照明关联交易信息披露违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