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一、导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国内经济转型背景 | 第9-10页 |
1.1.2 甘肃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可能的创新 | 第12页 |
1.4 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4.1 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4.2 甘肃省产业结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二、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理论及部分国家实践经验 | 第17-22页 |
2.1 相关的理论 | 第17-19页 |
2.1.1 产业组织理论 | 第17-18页 |
2.1.2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 第18页 |
2.1.3 增长极理论 | 第18页 |
2.1.4 梯度转移理论 | 第18-19页 |
2.2 国外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经验及对甘肃省的启示 | 第19-22页 |
2.2.1 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经验 | 第19-20页 |
2.2.2 德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经验 | 第20页 |
2.2.3 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经验 | 第20页 |
2.2.4 韩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经验 | 第20页 |
2.2.5 对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 | 第20-22页 |
三. 甘肃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2-43页 |
3.1 甘肃省产业结构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22-26页 |
3.1.1 甘肃省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过程 | 第22-24页 |
3.1.2 甘肃省就业结构的演变过程 | 第24页 |
3.1.3 甘肃省三次产业的人口流动测算 | 第24-26页 |
3.2 甘肃省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及其变化状况 | 第26-29页 |
3.2.1 甘肃省工业与建筑业的比例结构 | 第27页 |
3.2.2 甘肃省轻、重工业与国有、非国有经济部门比例结构 | 第27-28页 |
3.2.3 甘肃省支柱工业结构 | 第28-29页 |
3.3 甘肃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 第29-31页 |
3.4 甘肃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度 | 第31-33页 |
3.4.1 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 第31-32页 |
3.4.2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 第32-33页 |
3.5 甘肃省各产业效率评价 | 第33-40页 |
3.5.1 三次产业效率评价 | 第34-35页 |
3.5.2 甘肃省轻重工业与建筑业效率以及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效率评价 | 第35-36页 |
3.5.3 甘肃省支柱工业效率评价 | 第36-39页 |
3.5.4 甘肃省第三产业各行业效率评价 | 第39-40页 |
3.6 甘肃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 第40-43页 |
3.6.1 各产业资源使用效率差异过大,第一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 第40页 |
3.6.2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严重不匹配 | 第40-41页 |
3.6.3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失衡,非国有经济部门规模偏小,经济活力不足 | 第41-42页 |
3.6.4 甘肃省支柱工业效率差异过大,结构不合理 | 第42页 |
3.6.5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 第42-43页 |
四. 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方式 | 第43-48页 |
4.1 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 第43-44页 |
4.1.1 现有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 第43-44页 |
4.1.2 产业转移承接与新兴产业培育的方向 | 第44页 |
4.2 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 | 第44-45页 |
4.2.1 以市场自发调整为主 | 第45页 |
4.2.2 政府引导为辅 | 第45页 |
4.3 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与难点 | 第45-48页 |
4.3.1 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 第46页 |
4.3.2 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难点 | 第46-48页 |
五、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48-50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48-49页 |
5.2 本文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