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公共话语空间的重构—马克思时空观的启示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1.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创新与目标 | 第13-14页 |
2 马克思时空观的内涵 | 第14-17页 |
2.1 马克思时空观的哲学背景及理论内涵 | 第14-15页 |
2.2 马克思时空观的特点 | 第15-17页 |
3 马克思时空观的现实意义 | 第17-21页 |
3.1 马克思时空观的新发展 | 第17-18页 |
3.2 马克思时空观之于公共话语空间的启示 | 第18-21页 |
4 新媒体时代下的公共话语空间 | 第21-26页 |
4.1 公共话语空间的界定及特征 | 第21-22页 |
4.2 新媒体时代公共话语空间的拓展 | 第22-23页 |
4.3 新媒体时代公共话语空间的特征 | 第23-26页 |
4.3.1 主体的草根性和匿名性 | 第23-24页 |
4.3.2 对话的自主性和平等性 | 第24页 |
4.3.3 空间的虚拟性和互动性 | 第24-26页 |
5 新媒体时代公共话语空间重构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 第26-31页 |
5.1 新媒体时代公共话语空间重构的现实背景 | 第26-27页 |
5.2 公共话语空间重构的现实意义 | 第27-31页 |
5.2.1 促进传播本义的复归 | 第27-28页 |
5.2.2 加快民主进程的步伐 | 第28-30页 |
5.2.3 构建和谐社会 | 第30-31页 |
6 新媒体时代公共话语空间重构的可行性路径分析 | 第31-37页 |
6.1 政府在公共话语空间重构中的可行性路径分析 | 第31-33页 |
6.1.1 明确角色定位 | 第31-32页 |
6.1.2 构建科学机制 | 第32页 |
6.1.3 加快立法保障 | 第32-33页 |
6.2 媒体在公共话语空间重构中的可行性路径分析 | 第33-34页 |
6.3 公众在公共话语空间重构中的可行性路径分析 | 第34-37页 |
6.3.1 身份认同与重构 | 第34-35页 |
6.3.2 社会公德和新媒体素质的提升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