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1 水稻矮秆的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1.1 水稻矮秆的分类与命名 | 第12-13页 |
1.1.2 矮秆水稻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 第13页 |
1.1.3 矮秆水稻与赤霉素GA的关系 | 第13-16页 |
1.1.4 矮秆水稻与油菜素内酯BR的关系 | 第16-19页 |
1.1.5 矮秆水稻与独角金内脂SLs的关系 | 第19页 |
1.1.6 其他水稻矮秆基因 | 第19-20页 |
1.2 水稻叶片卷曲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3 水稻剑叶形态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第2章 引言 | 第24-26页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6-34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26页 |
3.1.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6页 |
3.1.3 菌种与质粒 | 第26页 |
3.2 农艺性状考察 | 第26页 |
3.3 光合色素含量测定及光合参数分析 | 第26-27页 |
3.4 细胞学观察 | 第27-28页 |
3.4.1 石蜡切片分析 | 第27-28页 |
3.4.2 扫描电镜分析 | 第28页 |
3.5 基因组DNA提取 | 第28-29页 |
3.5.1 改良的CTAB法 | 第28页 |
3.5.2 碱煮法 | 第28-29页 |
3.6 分子定位 | 第29页 |
3.6.1 遗传分析 | 第29页 |
3.6.2 连锁标记筛选 | 第29页 |
3.6.3 PCR扩增及电泳检测 | 第29页 |
3.6.4 基因定位 | 第29页 |
3.6.5 遗传图谱构建 | 第29页 |
3.7 候选基因克隆及测序 | 第29-30页 |
3.8 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30-31页 |
3.8.1 RNA提取 | 第30页 |
3.8.2 cDNA合成 | 第30-31页 |
3.8.3 定量PCR分析 | 第31页 |
3.9 表达载体构建 | 第31-32页 |
3.9.1 互补载体构建 | 第31页 |
3.9.2 P_(dcfl1):GUS表达载体构建 | 第31页 |
3.9.3 超表达载体构建 | 第31-32页 |
3.10 BR与GA3响应实验 | 第32页 |
3.11 叶绿素浸析试验 | 第32-34页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4-48页 |
4.1 突变体dcfl1的表型鉴定 | 第34-36页 |
4.2 突变体dcfl1农艺性状 | 第36-37页 |
4.3 突变体dcfl1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参数分析 | 第37-38页 |
4.4 突变体dcfl1的遗传分析 | 第38页 |
4.5 突变体dcfl1的基因定位 | 第38-39页 |
4.6 DCFL1候选基因确定 | 第39-40页 |
4.7 DCFL1基因的验证 | 第40-43页 |
4.7.1 DCFL1基因组互补验证 | 第40-41页 |
4.7.2 等位突变体dcfl1-1 的鉴定 | 第41-43页 |
4.8 DCFL1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3-44页 |
4.9 DCFL1表达模式分析 | 第44-45页 |
4.10 DCFL1超表达表型研究 | 第45-46页 |
4.11 突变体dcfl1对BR与GA3的响应 | 第46-47页 |
4.12 突变体dcfl1与野生型表皮蜡质分析 | 第47-48页 |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8-52页 |
5.1 结果讨论 | 第48-49页 |
5.1.1 dcfl1和dcfl1-1 是两个新的oscyp96b4等位突变体 | 第48-49页 |
5.1.2 DCFL1基因功能的多效性 | 第49页 |
5.2 主要结论 | 第49-52页 |
5.2.1 突变体dcfl1的主要表型 | 第49页 |
5.2.2 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 第49-50页 |
5.2.3 候选基因的鉴定与验证 | 第50页 |
5.2.4 DCFL1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50页 |
5.2.5 DCFL1基因过表达分析 | 第50页 |
5.2.6 DCFL1基因与植物激素的关系 | 第50页 |
5.2.7 DCFL1基因与表皮蜡质的关系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4页 |
附件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