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开放型指数基金投资绩效的实证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总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6页 |
1.2.3 文献评价与本文特色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标与思路 | 第17-19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9-21页 |
1.4.1 研究的内容框架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与本文特色 | 第19-21页 |
第2章 理论回顾与基金运作绩效评价体系 | 第21-31页 |
2.1 指数化投资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1.1 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 | 第21-22页 |
2.1.2 有效市场假说 | 第22-23页 |
2.1.3 共同基金定理 | 第23页 |
2.1.4 随机漫步理论与混沌理论 | 第23-24页 |
2.2 跟踪误差模型 | 第24-26页 |
2.2.1 相关性评价方法 | 第24-25页 |
2.2.2 跟踪误差评价方法 | 第25-26页 |
2.3 收益模型 | 第26-28页 |
2.3.1 传统基金业绩评价方法 | 第26-27页 |
2.3.2 经典风险调整业绩评价方法 | 第27-28页 |
2.4 基金经理人为因素影响 | 第28-31页 |
2.4.1 TM模型 | 第28-29页 |
2.4.2 HM模型 | 第29-31页 |
第3章 指数基金概念界定与发展状况 | 第31-39页 |
3.1 指数基金的概念与分类 | 第31-32页 |
3.1.1 指数基金的概念界定 | 第31页 |
3.1.2 指数基金的种类 | 第31-32页 |
3.2 指数基金的优势 | 第32-33页 |
3.3 指数基金的运作方式 | 第33-35页 |
3.3.1 指数基金复制方法 | 第34页 |
3.3.2 指数基金运行流程 | 第34-35页 |
3.4 指数基金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35-39页 |
3.4.1 国际指数化投资发展历程 | 第36页 |
3.4.2 我国指数化投资发展历程 | 第36-39页 |
第4章 我国指数基金运作绩效的测度与评价 | 第39-61页 |
4.1 研究样本、数据、变量、方法 | 第39-42页 |
4.1.1 研究样本选取 | 第39-40页 |
4.1.2 考察期间的选取 | 第40-41页 |
4.1.3 各项数据和指标选取方法 | 第41-42页 |
4.1.4 年化处理方法 | 第42页 |
4.2 跟踪误差实证检验 | 第42-47页 |
4.2.1 相关系数检验 | 第42-44页 |
4.2.2 跟踪误差检验 | 第44-47页 |
4.3 收益模型实证检验 | 第47-53页 |
4.4 选股择时能力实证检验 | 第53-55页 |
4.5 指数基金业绩持续性的实证检验 | 第55-61页 |
4.5.1 基金持续性能力模型 | 第55-57页 |
4.5.2 横截面回归法检验 | 第57-58页 |
4.5.3 双向表法检验 | 第58-61页 |
第5章 我国指数基金运作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61-71页 |
5.1 研究假设 | 第61-63页 |
5.1.1 基金产品结构性因素 | 第61-62页 |
5.1.2 宏观经济因素 | 第62页 |
5.1.3 资本市场承载力因素 | 第62-63页 |
5.2 模型的建立 | 第63页 |
5.3 样本与指标的选取 | 第63-64页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64-71页 |
5.4.1 平稳性检验 | 第64页 |
5.4.2 滞后阶数的确定 | 第64-65页 |
5.4.3 Johansen协整检验 | 第65-66页 |
5.4.4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第66-67页 |
5.4.5 脉冲响应函数 | 第67-68页 |
5.4.6 方差分解 | 第68-71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71-7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1-72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72-76页 |
6.2.1 健全证券市场运行机制与监管法律体系 | 第73-74页 |
6.2.2 构建基金行业运行的体制机制 | 第74-75页 |
6.2.3 加强对指数基金投资的风险管理 | 第75-76页 |
6.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科研项目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