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内源茉莉酸定量检测及其含量变化与颖花开放的关系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1页 |
| 1 水稻颖花开放机理研究进展 | 第8-12页 |
| ·水稻颖花开放机理 | 第8-10页 |
| ·水稻小穗结构与开颖过程 | 第8页 |
| ·浆片膨大机理 | 第8-10页 |
| ·水稻颖花开放的调控因素 | 第10-12页 |
| ·二氧化碳对水稻颖花开放的调控 | 第10页 |
| ·温度对水稻颖花开放的调控 | 第10-11页 |
| ·植物激素对水稻颖花开放的调控 | 第11页 |
| ·其它因素对水稻颖花开放的调控 | 第11-12页 |
| 2 茉莉酸类植物激素诱导水稻颖花开放机理 | 第12-17页 |
| ·茉莉酸类植物激素概况 | 第12-14页 |
| ·茉莉酸类植物激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3-14页 |
| ·茉莉酸类植物激素的生物学功能 | 第14页 |
| ·茉莉酸类植物激素诱导植物颖花开放的机理 | 第14-16页 |
| ·内源茉莉酸对水稻颖花开放的影响 | 第16-17页 |
| 3 茉莉酸类植物激素的检测方法 | 第17-20页 |
| ·GC | 第17-18页 |
| ·HPLC | 第18-19页 |
| ·HPLC-UV | 第18页 |
| ·HPLC-FD | 第18页 |
| ·HPLC-MS | 第18-19页 |
| ·其他方法 | 第19-20页 |
| 4 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植物体内源茉莉酸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1-3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21页 |
| ·植物材料 | 第21页 |
| ·试剂 | 第21页 |
| ·试验方法 | 第21-24页 |
| ·仪器条件的建立 | 第21-22页 |
| ·定性与定量 | 第22页 |
| ·植物材料前处理条件的建立 | 第22-23页 |
| ·加标回收率和变异系数 | 第23-2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9页 |
| ·仪器条件 | 第24页 |
| ·质谱条件 | 第24页 |
| ·色谱条件 | 第24页 |
| ·茉莉酸的定性与定量 | 第24-27页 |
| ·定性 | 第24-27页 |
| ·水稻幼苗叶片内源茉莉酸的定量 | 第27页 |
| ·检测限和定量限 | 第27页 |
| ·植物材料前处理条件的建立 | 第27-29页 |
| ·氮吹水浴温度的选择 | 第27-28页 |
| ·SPE柱的选择 | 第28页 |
| ·洗脱条件的确定 | 第28-29页 |
| ·加标回收率及变异系数 | 第29页 |
| 3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水稻内源茉莉酸含量的变化与颖花开放的关系 | 第30-4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 ·供试材料 | 第30页 |
| ·方法 | 第30-31页 |
| ·田间试验 | 第30-31页 |
| ·合成抑制试验 | 第3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8页 |
| ·定量曲线的绘制 | 第31-32页 |
| ·颖花内源茉莉酸含量变化与颖花开放数的关系 | 第32-34页 |
| ·可育系水稻 | 第32-33页 |
| ·不育系水稻 | 第33-34页 |
| ·剑叶与颖花内源茉莉酸含量变化的关系 | 第34-36页 |
| ·SHAM对水稻内源茉莉酸的影响 | 第36-38页 |
| 3 小结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0-43页 |
| 1 结论 | 第40页 |
| 2. 讨论 | 第40-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 个人简历 | 第4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