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前路DISCOVER人工椎间盘置换对比椎间融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 第9-15页 |
1.1 实验设计、时间及对象 | 第9页 |
1.2 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 第9页 |
1.3 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及术后处理 | 第9-10页 |
1.4 主要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第10-13页 |
1.5 统计学分析 | 第13页 |
1.6 材料及特点 | 第13-15页 |
1.6.1 人工椎间盘类型 | 第13-14页 |
1.6.2 颈椎前路内固定材料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结果 | 第15-22页 |
2.1 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 | 第15-16页 |
2.2 JOA、VAS、NDI及SF-36评分 | 第16-18页 |
2.2.1 JOA评分 | 第16页 |
2.2.2 VAS评分 | 第16-17页 |
2.2.3 NDI评分 | 第17页 |
2.2.4 SF-36评分 | 第17-18页 |
2.3 Odom's评级 | 第18页 |
2.4 颈部轴性症状(AS)评级 | 第18页 |
2.5 颈椎曲度指数 | 第18-19页 |
2.6 置换节段活动度及颈椎整体活动度 | 第19-20页 |
2.7 邻近节段活动度 | 第20页 |
2.8 邻近节段退变程度 | 第20-21页 |
2.9 异位骨化McAfee分级 | 第21-22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22-27页 |
3.1 临床疗效分析 | 第22-23页 |
3.2 颈椎曲度变化 | 第23-24页 |
3.3 邻近节段变化 | 第24-25页 |
3.4 异位骨化 | 第25-27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27-28页 |
病例 1 | 第28-30页 |
病例 2 | 第30-32页 |
病例 3 | 第32-34页 |
病例 4 | 第34-36页 |
病例 5 | 第36-38页 |
病例 6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综述 | 第43-65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