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西安佛寺园林中牡丹及其文化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引言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6页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3页
    1.2 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研究方法第15-16页
第二章 佛寺园林与牡丹文化第16-22页
    2.1 概念定义第16-17页
        2.1.1 佛寺园林第16-17页
        2.1.2 牡丹文化第17页
    2.2 佛寺园林中牡丹的发展历程第17-22页
        2.2.1 佛寺园林中牡丹发展的初步阶段—秦、汉、南北朝第18-19页
        2.2.2 佛寺园林中牡丹发展的始盛阶段—隋、唐第19-20页
        2.2.3 佛寺园林中牡丹发展的全盛阶段—北宋、南宋第20页
        2.2.4 佛寺园林中牡丹发展的成熟阶段—明、清第20-21页
        2.2.5 佛寺园林中牡丹发展的持续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第21-22页
第三章 西安佛寺园林中牡丹渊源特征第22-29页
    3.1 西安佛寺园林中牡丹的发展进程第22-23页
    3.2 古代西安佛寺园林中牡丹的文化特征第23-26页
        3.2.1 牡丹花的观赏意蕴第23-24页
        3.2.2 牡丹的珍稀性与独特性第24-25页
        3.2.3 牡丹欣赏形成的交际场所第25页
        3.2.4 牡丹作为教化的媒介第25-26页
    3.3 古代西安佛寺园林中牡丹的应用特征第26-29页
        3.3.1 佛寺中牡丹的园林观赏应用第26-27页
        3.3.2 佛寺中牡丹的插花应用第27页
        3.3.3 佛寺中牡丹的药用、食用第27-29页
第四章 西安佛寺园林中牡丹造景特征第29-43页
    4.1 牡丹观赏栽植形式第29-34页
        4.1.1 专类园第29-30页
        4.1.2 群(片)植第30-31页
        4.1.3 列植第31-33页
        4.1.4 对植第33页
        4.1.5 孤植第33-34页
    4.2 牡丹装饰纹样第34-39页
        4.2.1 牡丹绘画第34-35页
        4.2.2 牡丹雕刻第35-39页
    4.3 牡丹造景的应用配置第39-43页
        4.3.1 牡丹与园林要素的配置特色第39-40页
        4.3.2 牡丹与不同植被的配置特色第40-41页
        4.3.3 不同的牡丹品种间配置的特色第41-43页
第五章 西安当代佛寺园林中牡丹造景案例分析第43-61页
    5.1 主要研究案例第43页
    5.2 主要调查内容第43-44页
    5.3 案例结果与分析第44-59页
        5.3.1 大慈恩寺第44-48页
        5.3.2 青龙寺第48-52页
        5.3.3 大兴善寺第52-54页
        5.3.4 卧龙禅寺第54-57页
        5.3.5 香积寺第57-59页
    5.4 造景特征总体分析第59-61页
        5.4.1 植被选择多注重文化内涵第59-60页
        5.4.2 常绿乔、灌木常被用于寺院植物配置第60页
        5.4.3 栽植形式多为规则对称式栽植第60页
        5.4.4 设置专门区域以加强保护与提升观赏效果第60-6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1-63页
    6.1 结论第61页
    6.2 展望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5页
致谢第65-66页
作者简介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保险合同免责条款提示说明义务实证研究
下一篇:关于我国涉外劳动合同法律适用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