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3-15页 |
1.2 聚合物共混性的多尺度模拟应用 | 第15-18页 |
1.2.1 MD方法模拟聚合物共混性能及进展 | 第15-16页 |
1.2.2 DPD模拟在聚合物体系的应用 | 第16-18页 |
1.3 增容剂对A/B体系共混性影响的研究 | 第18-20页 |
1.3.1 相容剂对A/B共混的实验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3.2 增容剂对A/B共混作用的模拟研究 | 第20页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第二章 MD及DPD模拟的理论基础和模拟方法 | 第23-35页 |
2.1 分子动力学模拟理论 | 第23-30页 |
2.1.1 MD模拟方法 | 第23页 |
2.1.2 分子力场 | 第23-25页 |
2.1.3 MD模拟积分算法 | 第25-27页 |
2.1.4 系综 | 第27-28页 |
2.1.5 周期性边界 | 第28-30页 |
2.2 耗散粒子动力学理论及方法 | 第30-35页 |
2.2.1 DPD模拟理论基础 | 第30-32页 |
2.2.2 DPD计算参数 | 第32-35页 |
第三章 PP/PA6共混相容性的MD模拟研究 | 第35-53页 |
3.1 PP/PA6共混体系模型建立 | 第35-37页 |
3.2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37-51页 |
3.2.1 聚合物溶解度参数与聚合度的关系 | 第37-38页 |
3.2.2 体系平衡判定 | 第38-40页 |
3.2.3 不同PP/PA6共混比相容性探究 | 第40-45页 |
3.2.3.1 溶解度参数与Flory-Huggins相互作用参数 | 第40-41页 |
3.2.3.2 径向分布函数 | 第41-45页 |
3.2.4 温度变化对PP/PA6共混性的影响 | 第45-51页 |
3.2.4.1 PP/PA6共混相图分析 | 第45-46页 |
3.2.4.2 温度对相互作用参数的影响 | 第46-47页 |
3.2.4.3 温度对均方末端距的影响 | 第47-50页 |
3.2.4.4 体系温度变化对能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3.3 本章总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PP/PA6共混的DPD模拟 | 第53-73页 |
4.1 PP/PA6共混模型建立和参数设置 | 第53页 |
4.2 模拟结果及讨论 | 第53-70页 |
4.2.1 体系热力学平衡判断 | 第53-54页 |
4.2.2 共混体系介观相形态 | 第54-56页 |
4.2.3 粒子密度曲线图分析 | 第56-58页 |
4.2.4 PP/PA6共混均方根末端距分析 | 第58-59页 |
4.2.5 PP/PA6共混介观相貌与SEM图比较 | 第59-60页 |
4.2.6 PP/PA6共混体系相演化过程 | 第60-61页 |
4.2.7 温度对PP/PA6共混性影响 | 第61-66页 |
4.2.7.1 温度对PP/PA6介观相貌的影响 | 第62-63页 |
4.2.7.2 温度对体系扩散系数的影响 | 第63-65页 |
4.2.7.3 温度对PP/PA6均方根末端距的影响 | 第65-66页 |
4.2.8 剪切场对PP/PA6的混合性影响 | 第66-70页 |
4.2.8.1 剪切场对PP/PA6共混介观结构的影响 | 第66-68页 |
4.2.8.2 珠子均方根末端距的变化 | 第68-69页 |
4.2.8.3 剪切速率对链扩散系数的影响 | 第69-7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0-73页 |
第五章 含嵌段共聚物增容剂的三元共混DPD模拟 | 第73-85页 |
5.1 DPD模拟参数选择 | 第73页 |
5.2 模拟结果与讨论分析 | 第73-83页 |
5.2.1 二元及三元共混等密度图比较 | 第73-75页 |
5.2.2 体系界面张力比较 | 第75页 |
5.2.3 增容剂添加量对PP/PA6共混性影响 | 第75-78页 |
5.2.4 三元共混体系相形态演变过程 | 第78-79页 |
5.2.5 增容剂链长对PP/PA6共混性影响 | 第79-81页 |
5.2.6 三元共混体系界面性质研究 | 第81-83页 |
5.3 结论 | 第83-85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85-87页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 | 第85-86页 |
6.2 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