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产黄青霉遗传育种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0页
    1.1 产黄青霉简介第12-13页
        1.1.1 产黄青霉的发现第12页
        1.1.2 产黄青霉的价值第12页
        1.1.3 产黄青霉的研究第12-13页
    1.2 产黄青霉的工业应用简介第13-14页
        1.2.1 产黄青霉的发酵工艺优化第13-14页
        1.2.2 产黄青霉菌种的优化第14页
    1.3 顶头孢霉简介第14-15页
        1.3.1 顶头孢霉发现第14页
        1.3.2 顶头孢霉的价值第14-15页
        1.3.3 顶头孢霉的研究及工业应用第15页
    1.4 产黄青霉育种的重要性与策略第15-17页
        1.4.1 产黄青霉选育及改造的重要性第15-16页
        1.4.2 菌种随机诱变策略第16页
        1.4.3 菌种定向改造策略第16-17页
        1.4.4 菌种定向改造难点第17页
    1.5 原生质体转化技术第17-18页
        1.5.1 原生质体简介第17页
        1.5.2 原生质体转化技术第17页
        1.5.3 原生质体转化的应用第17-18页
    1.6 本文研究思路及内容第18-20页
第2章 头孢菌素C相关基因和HSV-TK基因的克隆第20-40页
    2.1 前言第20-22页
    2.2 材料第22-25页
        2.2.1 菌种第22页
        2.2.2 材料第22-23页
        2.2.3 酶和试剂第23页
        2.2.4 实验设备第23-24页
        2.2.5 培养基第24-25页
    2.3 方法第25-32页
        2.3.1 顶头孢霉的培养第25页
        2.3.2 基因组以及RNA的提取第25页
        2.3.3 RNA的反转录及目的基因扩增第25-28页
        2.3.4 HSV-TK基因的无模板合成第28-30页
        2.3.5 基因克隆第30-31页
        2.3.6 转化子的筛选和验证第31-32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32-38页
        2.4.1 顶头孢霉RNA提取第32页
        2.4.2 cef G、cefD1、cefD2、cefEF基因的克隆结果第32-36页
        2.4.3 HSV-TK基因克隆第36-38页
        2.4.4 测序结果第38页
    2.5 讨论第38-39页
    2.6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3章 转化片段的构建第40-52页
    3.1 引言第40-41页
    3.2 材料第41页
        3.2.1 菌种第41页
        3.2.2 材料第41页
        3.2.3 酶和试剂第41页
        3.2.4 实验设备第41页
        3.2.5 培养基第41页
    3.3 方法第41-46页
        3.3.1 产黄青霉和构巢曲霉的培养第41-42页
        3.3.2 真菌基因组的提取和细菌质粒提取第42-43页
        3.3.3 ku70上下游同源臂克隆第43页
        3.3.4 报告基因gfp、ble克隆第43-44页
        3.3.5 双向启动子和终止子的克隆第44页
        3.3.6 大片段的搭接第44-46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46-49页
        3.4.1 基因组提取验证第46页
        3.4.2 上下游同源臂以及双向启动子和终止子的克隆第46-48页
        3.4.3 基因的搭接第48-49页
    3.5 讨论第49页
    3.6 本章小结第49-52页
第4章 产黄青霉突变株的构建及筛选第52-64页
    4.1 引言第52-53页
    4.2 材料第53-54页
        4.2.1 菌种第53页
        4.2.2 材料第53页
        4.2.3 酶和试剂第53页
        4.2.4 实验设备第53页
        4.2.5 培养基第53-54页
    4.3 方法第54-55页
        4.3.1 产黄青霉的培养第54页
        4.3.2 酶解液的制备第54页
        4.3.3 菌丝的酶解及与原生质体的制备第54-55页
        4.3.4 PEG-CaCl2介导的转化技术第55页
        4.3.5 原生质体再生第55页
        4.3.6 转化子的筛选第55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55-60页
        4.4.1 产黄青霉转化和再生结果第55-56页
        4.4.2 转化子的分子验证第56-58页
        4.4.3 转化片段的定位结果第58-59页
        4.4.4 gfp基因在产黄青霉中的表达结果第59-60页
    4.5 讨论第60-63页
        4.5.1 同源重组结果研究第60-61页
        4.5.2 酶对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影响第61页
        4.5.3 产黄青霉转化与桔青霉转化比较第61-63页
    4.6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5章 产黄青霉等离子诱变育种第64-74页
    5.1 引言第64-65页
    5.2 材料第65页
        5.2.1 菌种第65页
        5.2.2 材料第65页
        5.2.3 酶和试剂第65页
        5.2.4 实验设备第65页
        5.2.5 培养基第65页
    5.3 方法第65-67页
        5.3.1 新鲜产黄青霉米孢子制备第65-66页
        5.3.2 孢子数量的确定第66页
        5.3.3 等离子诱变第66-67页
        5.3.4 诱变菌株的发酵微培养第67页
        5.3.5 菌株发酵检测第67页
    5.4 结果与分析第67-70页
        5.4.1 等离子诱变第67-68页
        5.4.2 产黄青霉突变株的发酵微培养第68-69页
        5.4.3 碘液法检测产黄青霉的发酵液第69-70页
    5.5 讨论第70-71页
        5.5.1 影响孢子产生的因素第70页
        5.5.2 不同孢子浓度和诱变时间对致死率的影响第70-71页
        5.5.3 青霉素发酵影响因素第71页
    5.6 本章小结第71-74页
结论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第80-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硒酸钠抑制阿尔茨海默症模型小鼠海马β-淀粉样蛋白产生及嗅球病变的分子机制
下一篇:实验犬气管内留置端口改良型及直筒型全覆膜金属支架的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