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pidIO 2.1IP核设计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RapidIO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RapidIO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0-13页 |
第二章 RapidIO协议研究 | 第13-35页 |
2.1 RapidIO体系结构 | 第13-14页 |
2.2 数据编码和数据流格式 | 第14-17页 |
2.2.1 数据编码 | 第14-16页 |
2.2.2 数据流格式 | 第16-17页 |
2.3 RapidIO I/O逻辑操作及数据对齐 | 第17-23页 |
2.3.1 读操作 | 第18页 |
2.3.2 写操作和流写操作 | 第18-19页 |
2.3.3 有响应写操作 | 第19页 |
2.3.4 原子操作 | 第19页 |
2.3.5 维护操作 | 第19-20页 |
2.3.6 数据对齐 | 第20-23页 |
2.4 包和控制符 | 第23-33页 |
2.4.1 包格式 | 第23-29页 |
2.4.2 控制符 | 第29-30页 |
2.4.3 包和控制符的保护 | 第30-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RapidIO协议的实现及验证 | 第35-63页 |
3.1 IP核总体结构 | 第35页 |
3.2 逻辑层 | 第35-42页 |
3.2.1 逻辑层发送器 | 第36-39页 |
3.2.2 逻辑层接收器 | 第39-42页 |
3.3 缓冲器设计 | 第42-45页 |
3.3.1 发送缓冲器 | 第42-44页 |
3.3.2 接收缓冲器 | 第44-45页 |
3.4 物理层 | 第45-62页 |
3.4.1 物理编码子层 | 第47-57页 |
3.4.2 串行协议层 | 第57-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IP核整体功能验证 | 第63-73页 |
4.1 验证方法和验证平台 | 第63-65页 |
4.2 验证结果分析 | 第65-70页 |
4.2.1 链路初始化验证 | 第65页 |
4.2.2 作为主器件进行验证 | 第65-69页 |
4.2.3 作为从器件进行验证 | 第69-70页 |
4.3 验证结果总结 | 第70-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