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抗生素与重金属复合污染 | 第10-15页 |
1.1.1 抗生素 | 第10-11页 |
1.1.2 重金属 | 第11页 |
1.1.3 抗生素与重金属络合物质的形成 | 第11-13页 |
1.1.4 抗生素与重金属络合物质的污染及危害 | 第13-15页 |
1.2 抗生素与重金属络合物质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1.2.1 络合物络合稳定常数及其测定方法 | 第15-17页 |
1.2.2 络合物质表征方法 | 第17-19页 |
1.3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9-22页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页 |
1.3.2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实验仪器、材料、方法 | 第22-28页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2-23页 |
2.1.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2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2-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2.2.1 电位滴定实验 | 第23-24页 |
2.2.2 XANES及ATR-FTIR实验 | 第24页 |
2.3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 第24-28页 |
2.3.1 酸解离常数pKa与络合常数logK的计算 | 第24-26页 |
2.3.2 抗生素物质形态分布的拟合及形态分布图绘制 | 第26页 |
2.3.3 XANES及ATR-FTIR分析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抗生素酸解离常数测定及物质形态分布 | 第28-38页 |
3.1 四环素 | 第28-30页 |
3.1.1 四环素性质 | 第28页 |
3.1.2 四环素酸解离常数测定 | 第28-29页 |
3.1.3 四环素物质形态分布 | 第29-30页 |
3.2 环丙沙星 | 第30-33页 |
3.2.1 环丙沙星性质 | 第30-31页 |
3.2.2 环丙沙星酸解离常数测定 | 第31-32页 |
3.2.3 环丙沙星物质形态分布 | 第32-33页 |
3.3 磺胺甲恶唑 | 第33-36页 |
3.3.1 磺胺甲恶唑性质 | 第33-34页 |
3.3.2 磺胺甲恶唑酸解离常数测定 | 第34-35页 |
3.3.3 磺胺甲恶唑物质形态分布 | 第35-36页 |
3.4 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络合常数测定及络合物质形态分布 | 第38-58页 |
4.1 TC-重金属体系 | 第38-43页 |
4.1.1 TC-重金属体系络合常数测定 | 第38-40页 |
4.1.2 TC-重金属体系络合物质形态分布 | 第40-43页 |
4.2 CIP-重金属体系 | 第43-48页 |
4.2.1 CIP-重金属体系络合常数测定 | 第43-45页 |
4.2.2 CIP-重金属体系络合物质形态分布 | 第45-48页 |
4.3 SMZ-重金属体系 | 第48-53页 |
4.3.1 SMZ-重金属体系络合常数测定 | 第48-51页 |
4.3.2 SMZ-重金属体系络合物质形态分布 | 第51-53页 |
4.4 讨论 | 第53-54页 |
4.5 小结 | 第54-58页 |
第五章 络合物质表征 | 第58-68页 |
5.1 Cu L-边XANES实验 | 第58-61页 |
5.2 ATR-FTIR实验 | 第61-66页 |
5.2.1 TC-Cu体系 | 第61-62页 |
5.2.2 CIP-Cu体系 | 第62-64页 |
5.2.3 SMZ-Cu体系 | 第64-66页 |
5.3 小结 | 第66-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页 |
6.2 展望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