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21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1-13页 |
1.1.1 理论依据 | 第11-12页 |
1.1.2 现实依据 | 第12-13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3页 |
1.3 选题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3.1 关于习近平群众观的研究 | 第13-15页 |
1.3.2 本论文相关问题的研究 | 第15-17页 |
1.3.3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1.4 本文的可行性分析及其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1 本文的可行性分析 | 第18页 |
1.4.2 文本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9-21页 |
2 习近平群众观的理论来源 | 第21-33页 |
2.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的经典论述 | 第21-25页 |
2.1.1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 第21-22页 |
2.1.2 人民群众的历史合力创造历史的结果 | 第22-24页 |
2.1.3 群众及群众事业的发展需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 | 第24-25页 |
2.2 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关于人民群众的相关论述 | 第25-28页 |
2.2.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 第25-26页 |
2.2.2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是党的智慧之源 | 第26-27页 |
2.2.3 始终代表人民利益是党的意志 | 第27页 |
2.2.4 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 | 第27-28页 |
2.3 习近平群众观的传统文化基础 | 第28-33页 |
2.3.1 以“敬民”为核心的理政思维 | 第29页 |
2.3.2 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追求 | 第29-30页 |
2.3.3 以“和”为核心的发展战略 | 第30-33页 |
3 习近平群众观的现实基础 | 第33-39页 |
3.1“加减乘除”:做好答卷 | 第33-34页 |
3.2“打虎拍蝇”:纯洁党的队伍 | 第34-35页 |
3.3 改革攻坚:化解民生所困 | 第35-36页 |
3.4 以人民为中心:指导文化事业 | 第36-37页 |
3.5 绿色发展:应答民心所系 | 第37-39页 |
4 习近平群众观的形成过程 | 第39-43页 |
4.1 初始阶段 | 第39-40页 |
4.2 形成阶段 | 第40-41页 |
4.3 发展阶段 | 第41-43页 |
5 习近平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 第43-53页 |
5.1 习近平群众观的基本立场 | 第43-45页 |
5.1.1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 | 第43-44页 |
5.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体现人民主体性 | 第44页 |
5.1.3 对人民负责是执政所向 | 第44-45页 |
5.2“实、深、细、透”:习近平群众观的工作原则 | 第45-47页 |
5.2.1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实干兴邦的原则 | 第45-46页 |
5.2.2 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的原则 | 第46页 |
5.2.3 人民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 第46-47页 |
5.2.4 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原则 | 第47页 |
5.3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共同富裕是习近平群众观的本质要求 | 第47-50页 |
5.3.1 经济新常态回应民意所盼 | 第47-48页 |
5.3.2 扶贫攻坚:小康社会的战略重点 | 第48页 |
5.3.3 全面依法治国保障群众的各项权益 | 第48-49页 |
5.3.4 全面深化改革为改善民生提供发展动力 | 第49-50页 |
5.4“民心政治”:习近平群众观的实现途径 | 第50-53页 |
5.4.1 简政放权实现“潜”政绩的政府建设 | 第50页 |
5.4.2 扎紧制度的笼子是公权为民的制度保障 | 第50-51页 |
5.4.3 聚焦“四风”问题实现反腐倡廉的党风建设 | 第51-52页 |
5.4.4 补理想信念之“钙”加强党员的个人修养 | 第52-53页 |
6 习近平群众观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 | 第53-57页 |
6.1 理论贡献 | 第53-54页 |
6.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 第53页 |
6.1.2 国富民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根本立场 | 第53-54页 |
6.2 实践意义 | 第54-57页 |
6.2.1 凝聚中国力量促进生产力发展 | 第54页 |
6.2.2 深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群众基础 | 第54-55页 |
6.2.3 推动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作者简历 | 第63-6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