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文水县“文水鈲子”的民俗主体与民俗传承调查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绪论 | 第8-12页 |
| 1、选题背景 | 第8页 |
|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 3、关于文水鈲子研究述评 | 第8-10页 |
| 4、本研究理论依据与方法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文水鈲子的生成动因 | 第12-18页 |
| ·“文水鈲子”与农耕文化 | 第12-13页 |
| ·“文水鈲子”生存的内在动力 | 第13-18页 |
| ·文水鈲子与“麻衣仙姑”的民间信仰 | 第13-16页 |
| ·文水鈲子与元宵节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文水鈲子的民俗主体与民俗模式 | 第18-25页 |
| ·文水鈲子中的民俗主体 | 第18-19页 |
| ·文水鈲子中的俗民群体 | 第18-19页 |
| ·文水鈲子中的俗民个体 | 第19页 |
| ·文水鈲子的民俗模式 | 第19-25页 |
| ·文水鈲子的物质构成 | 第20-21页 |
| ·文水鈲子的表演形式 | 第21-22页 |
| ·文水鈲子中的巫术观念 | 第22-25页 |
| 第三章 民俗主体认同与民俗传承变化 | 第25-33页 |
| ·文水鈲子现代生存环境下民俗主体的认同与需求 | 第25-28页 |
| ·与文水鈲子相关的民俗活动的变化 | 第25页 |
| ·民俗主体的认同与需求 | 第25-27页 |
| ·文水鈲子功能的变化 | 第27-28页 |
| ·文水鈲子民间艺人与民俗传承的变化 | 第28-33页 |
| ·民间艺人的变化 | 第28-29页 |
| ·编配与演奏技巧的变化 | 第29-30页 |
| ·表演形式和乐队编制的变化 | 第30-31页 |
| ·曲牌的变化 | 第31-33页 |
| 结语 | 第33-35页 |
| 1、从对文水鈲子的研究中获得的启示 | 第33页 |
| 2、讨论 | 第33-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 附录 | 第37-42页 |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2-43页 |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