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词表 | 第6-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2-17页 |
1. 病例来源 | 第12页 |
2. 病例选择 | 第12-13页 |
2.1 诊断标准(详见附录A) | 第12页 |
2.2 纳入标准 | 第12页 |
2.3 排除标准 | 第12-13页 |
2.4 剔除标准 | 第13页 |
2.5 脱落标准 | 第13页 |
2.6 中止、终止标准 | 第13页 |
3. 试验设计 | 第13页 |
3.1 试验类型 | 第13页 |
3.2 病例样本 | 第13页 |
4. 试验用药 | 第13-14页 |
4.1 药物来源及规格 | 第13页 |
4.2 药物成分及用药方法 | 第13页 |
4.3 药物分配及处理 | 第13-14页 |
4.4 合并用药及处理 | 第14页 |
5. 治疗方法 | 第14页 |
5.1 基础治疗 | 第14页 |
5.2 导入期(共2周) | 第14页 |
5.3 治疗期(共12周) | 第14页 |
6. 观察指标 | 第14页 |
6.1 人口学指标 | 第14页 |
6.2 生化指标 | 第14页 |
6.3 疗效指标 | 第14页 |
7 操作与测定方法(详见附录H) | 第14页 |
8 疗效标准(参考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 | 第14-15页 |
9. 质量控制 | 第15页 |
10. 伦理学要求 | 第15页 |
11. 统计方法 | 第15页 |
12. 技术路线图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结果 | 第17-27页 |
1. 基线情况 | 第17页 |
2. 影响治疗前后TCSS变化的多因素分析 | 第17-20页 |
2.1 根据治疗前后TCSS变化分组,比较三组间人口学资料特点 | 第17-18页 |
2.2 根据治疗前后TCSS变化分组,比较三组间临床生化指标 | 第18页 |
2.3 根据治疗前后TCSS变化分组,比较三组基线疗效评价指标 | 第18页 |
2.4 影响治疗前后TCSS积分变化的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18-19页 |
2.5 以TCSS作为疗效评价指标,FPG、基线TCSS预测疗效旳ROC曲线 | 第19-20页 |
3. 影响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变化的多因素分析 | 第20-23页 |
3.1 根据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变化分组,比较三组间人口学特征 | 第20-21页 |
3.2 根据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变化分组,比较三组间临床生化指标的差异 | 第21页 |
3.3 根据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变化分组,比较三组间基线疗效评价指标的差异 | 第21-22页 |
3.4 影响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变化的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22页 |
3.5 以唯床症状积分作为疗效评价指标时,基线TCSS预测疗效的ROC曲线 | 第22-23页 |
4. 影响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的多因素分析 | 第23-27页 |
4.1 根据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分组,比较三组间人口学特点 | 第23-24页 |
4.2 根据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分组,比较三组间临床生化指标的差异 | 第24页 |
4.3 根据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分组,比较三组间基线疗效评价指标的差异 | 第24页 |
4.4 影响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的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24-25页 |
4.5 FPG、HbAlc、基线中医证候积分预测当归四逆汤加减方疗效的ROC曲线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27-33页 |
1. 中医对DPN的认识 | 第27页 |
2. DPN与当归四逆汤加减方 | 第27-29页 |
3. 影响当归四逆汤加减方干预血虚寒凝型DPN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 第29-32页 |
3.1 TCSS、临床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对当归四逆汤加减方疗效的影响 | 第29页 |
3.2 血糖对当归四逆汤加减方疗效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 病程对当归四逆汤加减方疗效的影响 | 第30-31页 |
3.4 CRE、BUN对当归四逆汤加减方疗效的影响 | 第31页 |
3.5 血脂对当归四逆汤加减方疗效的影响 | 第31-32页 |
4. 安全性评价 | 第32页 |
5. 本研究的不足 | 第32-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附录 | 第3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文献综述 | 第49-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作者简历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