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7-31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8页 |
1.2.1 浅埋隧道解析理论研究 | 第18-21页 |
1.2.2 既有建筑物荷载与浅埋隧道相互影响理论研究 | 第21-23页 |
1.2.3 双孔平行隧道理论研究 | 第23-25页 |
1.2.4 既有变形模式下隧道围岩应力、位移理论研究 | 第25-28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3.2 本文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2 自重应力作用下浅埋圆形隧道复变函数解析解 | 第31-75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理论模型与计算方法 | 第31-53页 |
2.2.1 自重应力引起的隧道洞周应力边界条件 | 第34-35页 |
2.2.2 半无限介质内集中力作用下的解析解 | 第35-48页 |
2.2.3 半无限平面隧道洞周反面力作用下的解析解 | 第48-53页 |
2.3 围岩应力与位移求解 | 第53-57页 |
2.3.1 位移约束点的确定 | 第53-55页 |
2.3.2 Laurent级数项目数取值标准 | 第55-56页 |
2.3.3 解析解的计算流程 | 第56-57页 |
2.4 算例分析 | 第57-68页 |
2.4.1 围岩应力、位移计算结果分析 | 第58-62页 |
2.4.2 隧道埋深对水平位移计算精度的影响 | 第62-64页 |
2.4.3 Laurent级数项目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 第64-65页 |
2.4.4 围岩屈服接近度及塑性区计算 | 第65-68页 |
2.5 理论计算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 第68-70页 |
2.6 考虑应力释放的浅埋圆形隧道复变函数解析解 | 第70-7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72-75页 |
3 外部荷载作用下浅埋圆形隧道复变函数解析解 | 第75-105页 |
3.1 引言 | 第75页 |
3.2 理论计算模型 | 第75-76页 |
3.3 外部集中力作用下浅埋圆形隧道解析解 | 第76-84页 |
3.3.1 外部竖向集中力作用下浅埋圆形隧道解析解 | 第76-79页 |
3.3.2 外部水平集中力作用下浅埋圆形隧道解析解 | 第79-84页 |
3.4 地表任意线荷载作用下浅埋圆形隧道解析解 | 第84-89页 |
3.5 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 第89-91页 |
3.6 地面荷载作用范围对隧道围岩应力及位移的影响 | 第91-97页 |
3.6.1 对围岩应力的影响分析 | 第92-94页 |
3.6.2 对围岩变形的影响分析 | 第94-95页 |
3.6.3 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分析 | 第95-96页 |
3.6.4 对围岩屈服接近度和塑性区的影响分析 | 第96-97页 |
3.7 地面荷载偏心距对隧道围岩应力及位移的影响 | 第97-103页 |
3.7.1 对围岩应力的影响分析 | 第98-100页 |
3.7.2 对围岩变形的影响分析 | 第100-101页 |
3.7.3 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分析 | 第101-102页 |
3.7.4 对围岩屈服接近度和塑性区的影响分析 | 第102-103页 |
3.8 本章小节 | 第103-105页 |
4 自重应力及外部荷载作用下浅埋双圆孔隧道解析解 | 第105-129页 |
4.1 引言 | 第105-106页 |
4.2 SCHWARZ交替法的基本原理 | 第106-107页 |
4.3 浅埋双圆孔隧道SCHWARZ交替法求解流程 | 第107-114页 |
4.3.1 自重应力作用下浅埋双圆孔隧道Schwarz交替法求解流程 | 第108-110页 |
4.3.2 外部荷载作用下浅埋双孔隧道Schwarz交替法求解流程 | 第110页 |
4.3.3 通过坐标变换求解洞周多余面力 | 第110-114页 |
4.3.4 洞周多余面力的Fourier级数逼近 | 第114页 |
4.4 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 第114-116页 |
4.5 工程实例验证 | 第116-117页 |
4.6 浅埋双洞开挖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7-127页 |
4.6.1 考虑双孔隧道间距的影响 | 第117-124页 |
4.6.2 考虑双孔隧道夹角的影响 | 第124-12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5 基于监测位移的衬砌、围岩应力复变函数解析解 | 第129-155页 |
5.1 引言 | 第129-130页 |
5.2 问题描述 | 第130页 |
5.3 理论计算方法及推导过程 | 第130-142页 |
5.3.1 衬砌应力和位移复变函数解析解 | 第131-136页 |
5.3.2 围岩应力和位移复变函数解析解 | 第136-139页 |
5.3.3 衬砌均匀收敛条件下的复变函数解析解 | 第139-142页 |
5.4 解析解与数值计算结果比较 | 第142-148页 |
5.4.1 衬砌应力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145-146页 |
5.4.2 围岩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146-148页 |
5.5 衬砌内力计算及安全性评价 | 第148-15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53-155页 |
6 工程应用分析 | 第155-167页 |
6.1 依托隧道工程概况 | 第155-156页 |
6.2 隧道区域工程地质概况 | 第156-158页 |
6.2.1 地形地貌 | 第156页 |
6.2.2 地层岩性 | 第156-157页 |
6.2.3 地质构造 | 第157-158页 |
6.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58页 |
6.2.5 工程地质评价 | 第158页 |
6.3 工程施工重点 | 第158-159页 |
6.4 现场监控量测 | 第159页 |
6.5 隧道开挖引起的围岩应力、位移计算 | 第159-165页 |
6.5.1 交叠段隧道计算模型 | 第159-160页 |
6.5.2 理论计算结果与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 第160-165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65-16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67-171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67-169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169页 |
7.3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69-171页 |
致谢 | 第171-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83页 |
附录 | 第183-184页 |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83页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83-184页 |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及软件著作权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