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学格律设计观在图形创意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
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8-9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课题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9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现象与创新点 | 第9-11页 |
1.3.1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2 课题创新点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新诗律魅力之源的“史”探 | 第11-17页 |
2.1 新诗律的起源 | 第11-13页 |
2.1.1 诗律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 第11页 |
2.1.2 新诗律的产生 | 第11页 |
2.1.3 中国新诗律的发展简况 | 第11-13页 |
2.2 新诗律魅力之源的“理”探 | 第13-15页 |
2.2.1 构成中国文化的主体 | 第13页 |
2.2.2 诗的韵律 | 第13页 |
2.2.3 诗的四声 | 第13-14页 |
2.2.4 诗的平仄 | 第14页 |
2.2.5 诗的对仗 | 第14-15页 |
2.3 格律设计在新诗学文化中的体现 | 第15-17页 |
2.3.1 格律与对称 | 第15-16页 |
2.3.2 格律与平衡 | 第16页 |
2.3.3 格律与并列 | 第16页 |
2.3.4 格律与重叠 | 第16-17页 |
第三章 图形设计的概念 | 第17-20页 |
3.1 图形的起源 | 第17-18页 |
3.1.1 图形源于标记符号说 | 第17-18页 |
3.1.2 图形源于岩画说 | 第18页 |
3.1.3 图形源于图案纹饰说 | 第18页 |
3.2. 图形的特点 | 第18-20页 |
3.2.1 图形的直观形象性 | 第18页 |
3.2.2 图形的共识性 | 第18-19页 |
3.2.3 图形的民族文化性 | 第19页 |
3.2.4 图形的情趣性 | 第19页 |
3.2.5 图形的便捷性 | 第19-20页 |
第四章 格律设计观在图形创意设计中的渗入 | 第20-39页 |
4.1 格律设计在图形创意设计中的功能性 | 第21-23页 |
4.1.1 韵律转化对视觉形象的应用 | 第21-22页 |
4.1.2 节奏感的把握在图形设计中的体现 | 第22-23页 |
4.1.3 提高对图形形式美的追求 | 第23页 |
4.2 格律设计在图形形式的构成法则中的运用 | 第23-39页 |
4.2.1 图形变化之律 | 第24-26页 |
4.2.2 图形节奏之律 | 第26-28页 |
4.2.3 图形整体之律 | 第28-29页 |
4.2.4 图形比例之律 | 第29-30页 |
4.2.5 图形重复之律 | 第30-31页 |
4.2.6 图形对称之律 | 第31-33页 |
4.2.7 图形渐变之律 | 第33-35页 |
4.2.8 图形焦点之律 | 第35-36页 |
4.2.9 图形内在之律 | 第36-37页 |
4.2.10 图形空间之律 | 第37-39页 |
第五章 格律设计在商业图形设计中的应用 | 第39-46页 |
5.1 标志设计中的格律美 | 第39-40页 |
5.2 招贴设计中的格律美 | 第40-42页 |
5.3 包装设计中的格律美 | 第42-43页 |
5.4 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格律美 | 第43-45页 |
5.5 插画设计中的格律美 | 第45-46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46-47页 |
主要结论 | 第46页 |
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9-50页 |
附录2:图片来源 | 第50-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