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8页 |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一) 选题目的 | 第8-9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9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9-11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9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第一章 导向设计的“立体复合型”概述 | 第11-17页 |
一、导向设计的概念 | 第11-13页 |
(一) 导向设计的定义 | 第11页 |
(二) 导向设计的内容 | 第11-12页 |
(三) 导向设计的形成与发展 | 第12-13页 |
二、本文中“立体复合型”的含义 | 第13-14页 |
(一) “立体复合型”本体的含义 | 第13页 |
(二) “立体复合型”导向设计的含义 | 第13-14页 |
三、“立体复合型”导向设计中的相关因素 | 第14-17页 |
(一) “人”是立体复合型导向设计的第一因素 | 第14页 |
(二) “功能”是立体复合型导向设计的第二因素 | 第14-15页 |
(三) “环境”是立体复合型导向设计的第三因素 | 第15页 |
(四) “审美”是立体复合型导向设计的第四因素 | 第15页 |
(五) “文化”是立体复合型导向设计的第五因素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立体复合型导向设计要满足公共人群的多元需求 | 第17-22页 |
一、满足基于生理的使用需求 | 第17-19页 |
(一) 听觉障碍使用人群 | 第17页 |
(二) 认知障碍使用人群 | 第17-18页 |
(三) 文盲或是外国使用人群 | 第18页 |
(四) 行动不变的使用人群 | 第18-19页 |
二、满足基于不同生活背景、专业职能的需求 | 第19-20页 |
(一) 来访者 | 第19-20页 |
(二) 内部员工 | 第20页 |
(三) 维护人员 | 第20页 |
(四) 内、外部应急服务人员 | 第20页 |
(五) 安全保护人员 | 第20页 |
三、满足基于心理的文化审美需求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导向设计在建筑空间环境中的“立体复合型”体现 | 第22-46页 |
一、导向设计中设计理念的“立体复合型”体现 | 第22页 |
二、导向设计中环境适应的“立体复合型”体现 | 第22-27页 |
(一) 环境适应中协调性的体现 | 第22-23页 |
(二) 环境适应中趣味性的体现 | 第23-25页 |
(三) 环境适应中独特性的体现 | 第25-26页 |
(四) 环境适应中媒介的体现 | 第26-27页 |
三、导向设计中造型形态的“立体复合型”体现 | 第27-31页 |
(一) 造型形态中“趣味”的体现 | 第27-29页 |
(二) 造型形态中“多面”的体现 | 第29-30页 |
(三) 造型形态中“灵活”的体现 | 第30-31页 |
(四) 造型形态中“生动”的体现 | 第31页 |
四、导向设计中视觉色彩的“立体复合型”体现 | 第31-35页 |
(一) 视觉色彩意义的体现 | 第32页 |
(二) 视觉色彩应用的体现 | 第32-33页 |
(三) 视觉色彩身份的体现 | 第33-34页 |
(四) 视觉色彩人性化的体现 | 第34-35页 |
五、导向设计中材料应用的“立体复合型”体现 | 第35-38页 |
(一) 常规材料的体现 | 第35-36页 |
(二) 创新性材料的体现 | 第36-37页 |
(三) 可持续的材料应用的体现 | 第37-38页 |
六、导向设计中发展前景的“立体复合型”体现 | 第38-46页 |
(一) 贴心的感知的设计 | 第38-42页 |
(二) 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 | 第42-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附录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