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施工论文

绢云母软质片岩隧道施工期围岩变形特征及支护技术研究

作者简历第7-8页
摘要第8-12页
ABSTRACT第12-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22-45页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第22-24页
        1.1.1 选题的来源第22页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22-2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4-39页
        1.2.1 软岩隧道围岩变形特征研究现状第24-27页
        1.2.2 软岩隧道围岩大变形问题研究现状第27-30页
        1.2.3 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计算研究现状第30-35页
        1.2.4 隧道围岩支护理论及支护技术研究现状第35-38页
        1.2.5 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8-39页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第39-45页
        1.3.1 研究内容第39-41页
        1.3.2 技术路线第41-43页
        1.3.3 创新点第43-45页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第45-62页
    2.1 工程概况第45-47页
    2.2 研究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及评价第47-54页
        2.2.1 地形地貌第47-48页
        2.2.2 地层岩性第48-50页
        2.2.3 地质构造第50-53页
        2.2.4 水文地质第53-54页
    2.3 研究区地应力特征第54-57页
        2.3.1 地应力测试结果第54-55页
        2.3.2 地应力场特征第55-57页
        2.3.3 地应力场与隧道轴线位置关系第57页
    2.4 研究区岩体结构特征第57-60页
        2.4.1 岩体结构特征第57-59页
        2.4.2 岩体结构类型第59-60页
    2.5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三章 绢云母软质片岩隧道围岩物理力学性质研究第62-98页
    3.1 试验整体设计第62-63页
    3.2 微观结构试验第63-68页
        3.2.1 岩石切片显微镜试验第63-65页
        3.2.2 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试验第65-68页
    3.3 物理、水理性质试验第68-73页
        3.3.1 密度试验第69-70页
        3.3.2 空隙性试验第70页
        3.3.3 X衍射矿物分析试验第70-71页
        3.3.4 波速试验第71-72页
        3.3.5 吸水率试验第72-73页
    3.4 常规力学性质试验第73-87页
        3.4.1 试验方法第73页
        3.4.2 干燥状态下单轴压缩试验第73-77页
        3.4.3 干燥状态下三轴压缩试验第77-81页
        3.4.4 不同含水率条件下单轴压缩试验第81-83页
        3.4.5 不同含水率条件下三轴压缩试验第83-87页
    3.5 蠕变力学特性试验第87-91页
        3.5.1 试验方法第87-88页
        3.5.2 试验结果第88-91页
        3.5.3 成果分析第91页
    3.6 岩体破裂过程声发射试验第91-95页
        3.6.1 试验方法第91-92页
        3.6.2 试验结果第92-94页
        3.6.3 成果分析第94-95页
    3.7 本章小结第95-98页
第四章 绢云母软质片岩粘弹塑性蠕变本构关系研究第98-112页
    4.1 蠕变本构模型建立方法第98-102页
        4.1.1 线性蠕变本构模型的建立第98-101页
        4.1.2 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的建立第101-102页
    4.2 粘弹塑性蠕变本构模型第102-106页
        4.2.1 建模基本思路第102-103页
        4.2.2 建立线性粘弹塑性本构模型第103-105页
        4.2.3 建立非线性粘弹塑性本构模型第105-106页
    4.3 粘弹塑性蠕变本构模型参数第106-110页
        4.3.1 本构模型参数确定方法第106页
        4.3.2 拟合结果分析第106-109页
        4.3.3 含水率对本构模型参数的影响规律第109-110页
    4.4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第五章 绢云母软质片岩隧道施工期围岩变形特征粘弹塑性数值模拟研究第112-128页
    5.1 ANSYS有限元分析方法概述第112-114页
        5.1.1 有限元分析方法第112-113页
        5.1.2 ANSYS有限元方法第113-114页
    5.2 土公岭隧道数值模型的建立第114-117页
        5.2.1 选取典型计算断面第114页
        5.2.2 基本假设条件第114-115页
        5.2.3 计算范围及边界约束第115页
        5.2.4 单元类型及计算参数第115-116页
        5.2.5 土公岭隧道计算模型第116-117页
        5.2.6 设置计算步第117页
    5.3 粘弹塑性本构模型在ANSYS中的实现第117-120页
        5.3.1 蠕变参数的转化第117-118页
        5.3.2 粘弹塑性Prony级数参数计算第118-119页
        5.3.3 粘弹塑性Prony级数参数输入ANSYS第119-120页
    5.4 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分析第120-126页
        5.4.1 开挖前初始位移与初始应力第120-121页
        5.4.2 上台阶开挖后位移及应力第121-122页
        5.4.3 上台阶开挖后初期支护内力第122-123页
        5.4.4 下台阶开挖后位移及应力第123-125页
        5.4.5 下台阶开挖后初期支护内力第125-126页
    5.5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第六章 绢云母软质片岩隧道围岩变形影响因素及变形机理研究第128-173页
    6.1 隧道围岩变形宏观特征第128-131页
    6.2 隧道围岩变形影响因素第131-134页
        6.2.1 岩性因素第131-132页
        6.2.2 围岩结构特征因素第132页
        6.2.3 地质构造因素第132-133页
        6.2.4 地应力因素第133页
        6.2.5 地下水因素第133-134页
    6.3 隧道围岩变形现场监控量测及结果分析第134-160页
        6.3.1 监控量测目的第134-135页
        6.3.2 监控量测流程第135页
        6.3.3 监控量测内容和方法第135-138页
        6.3.4 监控量测断面及频率第138-139页
        6.3.5 监控量测仪器第139-141页
        6.3.6 监控量测数据处理第141-142页
        6.3.7 拱顶沉降监测数据分析第142-146页
        6.3.8 水平净空周边收敛监测数据分析第146-154页
        6.3.9 应力应变监测数据分析第154-160页
    6.4 现场监测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第160-161页
    6.5 隧道围岩变形机理第161-169页
        6.5.1 现场裂缝调查第162-163页
        6.5.2 数值分析方案第163页
        6.5.3 数值分析模型第163-164页
        6.5.4 隧道围岩变形数值结果分析第164-169页
    6.6 本章小结第169-173页
第七章 绢云母软质片岩隧道施工期围岩变形支护技术研究第173-185页
    7.1 软质片岩隧道施工期围岩变形支护分析流程第173-174页
    7.2 隧道施工期围岩变形支护技术第174-178页
        7.2.1 开挖工法的选择第174-176页
        7.2.2 支护参数的选择第176-178页
    7.3 隧道围岩大变形及初支侵限处治技术第178-183页
        7.3.1 处治段地质概况第178页
        7.3.2 处治施工步骤第178-179页
        7.3.3 围岩大变形及初支侵限处治技术第179-183页
    7.4 本章小结第183-185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85-190页
    8.1 结论第185-188页
    8.2 展望第188-190页
致谢第190-191页
参考文献第191-205页

论文共2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惯性测量的滑坡位移监测研究
下一篇:煤层气合层排采井下工况参数实时探测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