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0页 |
1.1 引言 | 第16-17页 |
1.2 介孔材料 | 第17-18页 |
1.3 介孔金属氧化物 | 第18-20页 |
1.4 金属氧化物中的氢溢流 | 第20-21页 |
1.5 三氧化钼 | 第21-28页 |
1.5.1 MoO_3的结构 | 第22-23页 |
1.5.2 不同形貌MoO_3的制备 | 第23-27页 |
1.5.3 MoO_3的应用 | 第27-28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30-40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0-32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30-31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2.2 样品的表征分析 | 第32-35页 |
2.2.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2页 |
2.2.2 N_2吸脱附测试 | 第32-33页 |
2.2.3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能量色散X射线(EDX) | 第33页 |
2.2.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3页 |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33-34页 |
2.2.6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 | 第34页 |
2.2.7 化学吸附仪(AutoChem 2950HP) | 第34页 |
2.2.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ICP-OES) | 第34-35页 |
2.2.9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ICP-MS) | 第35页 |
2.3 催化反应装置 | 第35-36页 |
2.4 计算原理 | 第36-38页 |
2.5 计算软件及方法 | 第38-40页 |
2.5.1 Materials Studio软件包 | 第38页 |
2.5.2 VASP软件包 | 第38页 |
2.5.3 微动弹性带(Nudged Elastic Band)方法 | 第38-40页 |
第三章 介孔三氧化钼的制备及其对烯烃的催化加氢 | 第40-59页 |
3.1 前言 | 第40-4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1-43页 |
3.2.1 介孔二氧化硅材料KIT-6的制备 | 第41-42页 |
3.2.2 介孔三氧化钼催化剂的合成 | 第42页 |
3.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2-43页 |
3.2.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4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7页 |
3.3.1 KIT-6的表征与分析 | 第43-44页 |
3.3.2 氢氟酸浓度对介孔MoO_3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3 催化剂的TEM和FESEM表征与分析 | 第45-46页 |
3.3.4 催化剂的XRD表征与分析 | 第46-48页 |
3.3.5 催化剂的EDS和ICP-MS表征与分析 | 第48页 |
3.3.6 催化剂的氮气吸脱附表征与分析 | 第48-50页 |
3.3.7 煅烧温度对介孔MoO_3的影响 | 第50-51页 |
3.3.8 催化剂的催化加氢性能分析 | 第51-53页 |
3.3.9 催化剂催化加氢反应后的XRD表征与分析 | 第53-54页 |
3.3.10 催化剂的XPS表征与分析 | 第54-56页 |
3.3.11 催化剂催化加氢反应后的氮气吸脱附表征与分析 | 第56页 |
3.3.12 讨论 | 第56-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介孔MoO_3催化剂对N-乙基咔唑加氢性能研究 | 第59-81页 |
4.1 前言 | 第59-6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0-63页 |
4.2.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60-61页 |
4.2.2 催化剂的表征 | 第61页 |
4.2.3 催化剂的催化加氢活性评价 | 第61-62页 |
4.2.4 催化剂的表面模型与计算方法的参数 | 第62-6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3-79页 |
4.3.1 纳米钯的表征与分析 | 第63-64页 |
4.3.2 催化剂的氮气吸脱附表征与分析 | 第64页 |
4.3.3 催化剂的XRD表征与分析 | 第64-65页 |
4.3.4 催化剂的TEM和ICP-OES表征与分析 | 第65-66页 |
4.3.5 催化剂的催化加氢性能测试与分析 | 第66-74页 |
4.3.6 催化剂加氢后的XRD表征与分析 | 第74-75页 |
4.3.7 催化剂催化加氢反应后的氮气吸脱附表征与分析 | 第75-76页 |
4.3.8 催化剂催化加氢后的XPS表征与分析 | 第76-78页 |
4.3.9 讨论 | 第78-7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五章 介孔MoO_3催化剂对全氢化N-乙基咔唑脱氢性能研究 | 第81-101页 |
5.1 前言 | 第81-8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83-84页 |
5.2.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83页 |
5.2.2 催化剂的表征 | 第83页 |
5.2.3 催化的催化脱氢活性评价 | 第83-8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4-100页 |
5.3.1 催化剂的氮气吸脱附表征与分析 | 第84-85页 |
5.3.2 催化剂脱氢前的XRD表征与分析 | 第85-86页 |
5.3.3 催化剂的TEM表征与分析 | 第86-87页 |
5.3.4 催化剂的ICP-OES和CO脉冲吸附表征与分析 | 第87-88页 |
5.3.5 催化剂的催化脱氢性能测试与分析 | 第88-94页 |
5.3.6 催化剂脱氢后的XRD表征与分析 | 第94页 |
5.3.7 催化剂脱氢后的氮气吸脱附表征与分析 | 第94-95页 |
5.3.8 催化剂脱氢后的XPS表征与分析 | 第95-98页 |
5.3.9 催化剂不同X值的H_xMoO_3电子电导率表征与分析 | 第98-99页 |
5.3.10 讨论 | 第99-10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1-102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