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 | 第7-9页 |
摘要 | 第9-13页 |
ABSTRACT | 第13-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50页 |
1.1 稀土资源概述 | 第22-25页 |
1.1.1 稀土简介 | 第22页 |
1.1.2 中国稀土资源及其产业现状 | 第22-24页 |
1.1.3 稀土资源回收利用的必要性 | 第24-25页 |
1.2 稀土离子富集回收的方法 | 第25-30页 |
1.2.1 化学沉淀法 | 第25-26页 |
1.2.2 沉淀浮选法 | 第26页 |
1.2.3 溶剂萃取法 | 第26-27页 |
1.2.4 液膜分离法 | 第27-28页 |
1.2.5 微生物法 | 第28页 |
1.2.6 吸附法 | 第28-30页 |
1.3 坡缕石资源概述 | 第30-34页 |
1.3.1 坡缕石简介 | 第30-32页 |
1.3.2 坡缕石的应用现状 | 第32-34页 |
1.4 坡缕石的提纯与活化 | 第34-37页 |
1.4.1 坡缕石的提纯 | 第34-35页 |
1.4.2 坡缕石的活化 | 第35-36页 |
1.4.3 矿物表面活性及其化学量度法 | 第36-37页 |
1.5 坡缕石功能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7-46页 |
1.5.1 有机复合功能化的研究现状 | 第38-42页 |
1.5.2 无机复合功能化的研究现状 | 第42-45页 |
1.5.3 坡缕石基吸附材料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45-46页 |
1.6 选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46-47页 |
1.7 选题的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 第47-50页 |
1.7.1 选题的研究内容 | 第47-48页 |
1.7.2 选题的技术路线及主要工作量 | 第48-50页 |
第二章 坡缕石的热处理与酸活化研究 | 第50-67页 |
2.1 前言 | 第5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0-54页 |
2.2.1 实验原料、试剂及设备仪器 | 第50-51页 |
2.2.2 坡缕石的热处理 | 第51页 |
2.2.3 坡缕石的酸活化 | 第51-53页 |
2.2.4 坡缕石的羟基测定 | 第53页 |
2.2.5 材料表征与测试方法 | 第53-5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5页 |
2.3.1 坡缕石原矿的理化性能表征 | 第54-57页 |
2.3.2 热处理坡缕石结构与物性演化 | 第57-60页 |
2.3.3 酸活化坡缕石理化性能影响及羟基变化 | 第60-6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三章 坡缕石基强酸型吸附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67-103页 |
3.1 前言 | 第67-6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8-78页 |
3.2.1 实验原料、试剂及设备仪器 | 第68页 |
3.2.2 SI-SO_3H@PG制备及其实验设计 | 第68-71页 |
3.2.3 材料表征与测试方法 | 第71-72页 |
3.2.4 SI-SO_3H@PG的吸附实验 | 第72-74页 |
3.2.5 SI-SO_3H@PG的脱附及再生实验 | 第74页 |
3.2.6 吸附模型和数据分析 | 第74-7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8-100页 |
3.3.1 SI-SH@PG制备的单因素实验优化 | 第78-80页 |
3.3.2 SI-SH@PG制备的均匀实验优化 | 第80-81页 |
3.3.3 材料表征结果分析 | 第81-85页 |
3.3.4 SI-SO_3H@PG的吸附性能结果分析 | 第85-97页 |
3.3.5 SI-SO_3H@PG的脱附及再生结果分析 | 第97-98页 |
3.3.6 SI-SO_3H@PG的制备机理及吸附机理分析 | 第98-10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00-103页 |
第四章 坡缕石基弱酸型吸附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103-134页 |
4.1 前言 | 第103-10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04-109页 |
4.2.1 实验原料、试剂及设备仪器 | 第104-105页 |
4.2.2 PAA@PG制备及其实验设计 | 第105-108页 |
4.2.3 材料表征与测试方法 | 第108页 |
4.2.4 PAA@PG的吸附实验 | 第108页 |
4.2.5 PAA@PG的脱附及再生实验 | 第108页 |
4.2.6 吸附模型和数据分析 | 第108-10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09-132页 |
4.3.1 PAA@PG制备的单因素实验优化 | 第109-112页 |
4.3.2 PAA@PG制备的均匀实验优化 | 第112-113页 |
4.3.3 材料表征结果分析 | 第113-117页 |
4.3.4 PAA@PG的吸附性能结果分析 | 第117-128页 |
4.3.5 PAA@PG的脱附及再生结果分析 | 第128-129页 |
4.3.6 PAA@PG的制备机理及吸附机理分析 | 第129-13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第五章 坡缕石基载锰型吸附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134-162页 |
5.1 前言 | 第134-13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35-138页 |
5.2.1 实验原料、试剂及设备仪器 | 第135-136页 |
5.2.2 MnO_2@PG制备及其实验设计 | 第136-137页 |
5.2.3 材料表征与测试方法 | 第137-138页 |
5.2.4 MnO_2@PG的吸附实验 | 第138页 |
5.2.5 MnO_2@PG的脱附及再生实验 | 第138页 |
5.2.6 吸附模型和数据分析 | 第13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38-159页 |
5.3.1 MnO_2@PG制备的单因素实验优化 | 第138-141页 |
5.3.2 材料表征结果分析 | 第141-146页 |
5.3.3 MnO_2@PG的吸附性能结果分析 | 第146-157页 |
5.3.4 MnO_2@PG的脱附及再生结果分析 | 第157-158页 |
5.3.5 MnO_2@PG的制备机理及吸附机理分析 | 第158-1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59-1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2-168页 |
6.1 结论 | 第162-166页 |
6.2 创新点 | 第166页 |
6.3 展望 | 第166-168页 |
致谢 | 第168-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