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富春江(桐庐段)文化景观历史变迁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9-24页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页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9-10页
    1.2 相关概念界定第10页
        1.2.1 风景名胜区的概念第10页
        1.2.2 文化景观的概念第10页
        1.2.3 桐庐与“两江一湖”风景名胜区的隶属关系第10页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0-17页
        1.3.1 国内研究动态第10-13页
        1.3.2 国外研究动态第13-17页
    1.4 研究范围及内容第17-22页
        1.4.1 研究范围和内容第17-18页
        1.4.2 富春江—新安江风景名胜区概况第18页
        1.4.3 县域沿革第18-22页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2-24页
        1.5.1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5.2 技术路线第23-24页
2 富春江文化景观资源变迁机制第24-32页
    2.1 自然机制第24-26页
        2.1.1 富春江自然条件第24-25页
        2.1.2 富春江水系及其特征第25-26页
    2.2 人文机制第26-32页
        2.2.1 杭徽水运交通第26-27页
        2.2.2 山水文化第27-30页
        2.2.3 隐逸文化第30-31页
        2.2.4 小结第31-32页
3 富春江各历史时期的文化景观建设及特点第32-100页
    3.1 富春江历史变迁的分期第32-33页
        3.1.1 先秦—魏晋南北朝(公元580之前)第32页
        3.1.2 隋—五代十国(公元 581—公元 960)第32页
        3.1.3 两宋(公元 960—公元 1279)第32-33页
        3.1.4 元—清(公元 1279—公元 1911)第33页
        3.1.5 民国—至今(公元 1912—至今)第33页
    3.2 富春江演变历程第33-34页
    3.3 先秦—魏晋南北朝第34-42页
        3.3.1 历史背景第34-36页
        3.3.2 桐君山景区第36-37页
        3.3.3 七里泷景区第37-39页
        3.3.4 瑶琳景区第39页
        3.3.5 孙权故里景区第39-41页
        3.3.6 小结第41-42页
    3.4 隋—五代十国第42-51页
        3.4.1 历史背景第42-45页
        3.4.2 桐君山景区第45-47页
        3.4.3 七里泷景区第47-48页
        3.4.4 白云源景区第48-49页
        3.4.5 瑶琳景区第49-50页
        3.4.6 孙权故里景区第50-51页
        3.4.7 小结第51页
    3.5 两宋第51-60页
        3.5.1 历史背景第51-52页
        3.5.2 桐君山景区第52-56页
        3.5.3 七里泷景区第56-59页
        3.5.4 白云源景区第59-60页
        3.5.5 小结第60页
    3.6 元—清第60-76页
        3.6.1 历史背景第60-65页
        3.6.2 桐君山景区第65-68页
        3.6.3 七里泷景区第68-70页
        3.6.4 白云源景区第70页
        3.6.5 瑶琳景区第70-71页
        3.6.6 孙权故里景区第71-76页
        3.6.7 小结第76页
    3.7 民国—至今第76-100页
        3.7.1 历史背景第76-77页
        3.7.2 桐君山景区第77-80页
        3.7.3 七里泷景区第80-82页
        3.7.4 白云源景区第82-84页
        3.7.5 瑶琳景区第84-85页
        3.7.6 人文资源统计第85-99页
        3.7.7 小结第99-100页
4 结论与讨论第100-105页
    4.1 总结第100-103页
    4.2 讨论第103-105页
图表目录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2页
个人简介第112-113页
导师简介第113-114页
致谢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脲类衍生物PVC热稳定剂的热稳定机理的探究
下一篇:碱性沸石ETS-10在Michael加成反应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