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2-14页 |
第2章 电力线通信信道特性及电网无功补偿技术 | 第14-23页 |
2.1 电力线模型 | 第14-17页 |
2.1.1 均匀传输线模型 | 第14-16页 |
2.1.2 二端口网络模型 | 第16-17页 |
2.2 电力线信道特性 | 第17-20页 |
2.2.1 信道阻抗特性分析 | 第17页 |
2.2.2 信道衰减特性分析 | 第17-18页 |
2.2.3 多径信道模型 | 第18-20页 |
2.3 电网无功补偿技术 | 第20-22页 |
2.3.1 电网无功补偿技术原理 | 第20页 |
2.3.2 无功补偿方式 | 第20-21页 |
2.3.3 常用的无功补偿装置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WBMJ(Z)型自愈式低压并联电容器的阻抗测量 | 第23-33页 |
3.1 常用的阻抗测量方法研究 | 第23-26页 |
3.1.1 电桥法 | 第23-24页 |
3.1.2 谐振法 | 第24页 |
3.1.3 电压-电流法 | 第24-25页 |
3.1.4 自动平衡电桥法 | 第25页 |
3.1.5 网络分析法 | 第25-26页 |
3.2 WBMJ(Z)型自愈式低压并联电容器的阻抗测量 | 第26-28页 |
3.2.1 PM6036RLC电桥测量阻抗的原理 | 第26-27页 |
3.2.2 WBMJ(Z)型自愈式低压并联电容器阻抗的测量 | 第27-28页 |
3.3 测量结果及分析 | 第28-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4章 WBMJ(Z)型自愈式低压并联电容器高频模型的建立 | 第33-44页 |
4.1 基于集总参数电路的高频模型的建立 | 第33-38页 |
4.1.1 电路模型的确定 | 第33-34页 |
4.1.2 模型中参数的提取 | 第34-35页 |
4.1.3 模型的验证 | 第35-38页 |
4.2 基于模块化端口行为的高频模型的建立 | 第38-42页 |
4.2.1 模型的建立 | 第38-40页 |
4.2.2 模型的验证 | 第40-42页 |
4.3 两种模型的对比分析 | 第42-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无功补偿器对电力线通信信道特性的影响分析 | 第44-52页 |
5.1 无功补偿器对电力线信道频率响应特性的影响分析 | 第44-46页 |
5.1.1 无功补偿器接入前电力线模型频率响应特性 | 第44-45页 |
5.1.2 无功补偿器接入后电力线模型频率响应特性 | 第45-46页 |
5.2 无功补偿器对电力线通信信道多径效应的影响分析 | 第46-48页 |
5.3 无功补偿器对电力线通信信道衰减特性的影响分析 | 第48-51页 |
5.3.1 电力线通信信道模型的选择 | 第48-49页 |
5.3.2 接入无功补偿器后电力线通信信道衰减特性分析 | 第49-5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