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科学就业观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一、研究的背景及现状 | 第12-13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3-15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相关理论 | 第15-17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三、理论依据 | 第17页 |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内容 | 第17-18页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 | 第17-18页 |
二、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8页 |
第四节 文献综述及概念界定 | 第18-28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26页 |
三、科学就业观概述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实证调查与分析 | 第28-46页 |
第一节 大学生就业观的实证调查 | 第28-30页 |
一、调查目的 | 第28页 |
二、调查对象 | 第28页 |
三、问卷的设计 | 第28-29页 |
四、问卷的发放 | 第29页 |
五、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调查结果统计 | 第30-46页 |
一、大学生基本情况 | 第30-31页 |
二、就业认知 | 第31-35页 |
三、就业态度 | 第35-39页 |
四、自主创业的态度 | 第39-42页 |
五、职业理想 | 第42-46页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分析 | 第46-58页 |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就业的积极变化 | 第46-48页 |
一、自主择业的意识基本确立 | 第46页 |
二、高薪意识淡化综合多种因素择业 | 第46-47页 |
三、就业前的准备比较充足 | 第47页 |
四、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增强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所存在的问题 | 第48-52页 |
一、热衷于选择大城市就业,服务基层意识差 | 第48-49页 |
二、对于就业形势和相关就业政策缺乏充分的认知 | 第49-50页 |
三、自我认识不足存在从众心理 | 第50页 |
四、部分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 | 第50-51页 |
五、创业意识薄弱且创业技能不足 | 第51-52页 |
第三节 影响大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因素探析 | 第52-58页 |
一、社会的宏观环境不够有利 | 第52-53页 |
二、高校教育模式和和管理方式缺乏创新 | 第53-55页 |
三、家庭教育观念和家长的就业观不能与时俱进 | 第55-56页 |
四、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大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培育路径探析 | 第58-77页 |
第一节 加强政策制度建设促进科学就业观的树立 | 第58-63页 |
一、建立健全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和法规 | 第58-60页 |
二、确立并实施以大学生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 | 第60-61页 |
三、强化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 | 第61-62页 |
四、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 | 第62-63页 |
五、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 | 第63页 |
第二节 发挥高校科学就业观教育的主导作用 | 第63-70页 |
一、优化学科专业设置 | 第64页 |
二、建立全程化高校就业指导模式 | 第64-66页 |
三、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 第66-67页 |
四、在就业指导中注重求职技巧向培育科学就业观转变 | 第67-69页 |
五、优化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 | 第69-70页 |
第三节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 第70-72页 |
一、家长理性对待子女的就业问题 | 第70-71页 |
二、加强对大学生子女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 | 第71页 |
三、对于子女就业秉承独立自主的原则 | 第71-72页 |
第四节 大学生自我教育 | 第72-77页 |
一、科学进行自我定位 | 第72-73页 |
二、树立诚信的职业道德素质 | 第73页 |
三、增强就业心理素质 | 第73-74页 |
四、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 第74页 |
五、积极主动进行实践锻炼 | 第74-75页 |
六、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 | 第75-76页 |
七、增强创业意识,做好创业准备 | 第76-77页 |
结语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录 | 第86-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