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银行发行绿色债券的案例分析及启示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创新点及不足 | 第16-18页 |
1.4.1 创新点 | 第16页 |
1.4.2 主要不足 | 第16-18页 |
第2章 绿色债券的发行与现状 | 第18-25页 |
2.1 国外绿色债券的发行与现状 | 第18-20页 |
2.1.1 国外绿色债券的发行情况 | 第18-19页 |
2.1.2 国外绿色债券发行主体分布 | 第19页 |
2.1.3 国外绿色债券发行主体的资金投向 | 第19-20页 |
2.2 国内绿色债券的发行与现状 | 第20-25页 |
2.2.1 我国绿色债券的发行情况 | 第20-22页 |
2.2.2 我国绿色债券与市场整体对比 | 第22-23页 |
2.2.3 我国绿色债券发行地点分布 | 第23-24页 |
2.2.4 我国绿色债券发行主体行业 | 第24-25页 |
第3章 兴业银行绿色债券发行背景分析 | 第25-30页 |
3.1 兴业银行的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3.2 兴业银行所在行业的基本状况 | 第26-27页 |
3.3 兴业银行的经营状况 | 第27-28页 |
3.4 兴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情况 | 第28-30页 |
第4章 兴业银行绿色债券发行实践情况及风险防范 | 第30-35页 |
4.1 兴业银行发行绿色债券的准备工作 | 第30-31页 |
4.1.1 制定绿色项目评估标准 | 第30页 |
4.1.2 建立绿色金融管理 | 第30页 |
4.1.3 具备绿色项目评价体系 | 第30-31页 |
4.1.4 建立绿债募集资金制度 | 第31页 |
4.1.5 通过专业机构认证 | 第31页 |
4.2 兴业银行发行绿色债券的情况 | 第31-33页 |
4.2.1 兴业银行2016年第一期绿色金融债券 | 第32页 |
4.2.2 兴业银行2016年第二期绿色金融债券 | 第32-33页 |
4.2.3 兴业银行2016年第三期绿色金融债券 | 第33页 |
4.3 兴业银行发行绿色债券相关的风险及对策 | 第33-35页 |
4.3.1 利率风险 | 第33页 |
4.3.2 交易流动性风险 | 第33-34页 |
4.3.3 兑付风险 | 第34页 |
4.3.4 评级风险 | 第34-35页 |
第5章 兴业银行发行绿色债券的主要成效 | 第35-39页 |
5.1 兴业银行发行绿色债券的内部效应 | 第35-36页 |
5.1.1 促进公司治理理念和文化的提升 | 第35页 |
5.1.2 创新公司业务 | 第35页 |
5.1.3 提升企业形象 | 第35-36页 |
5.2 兴业银行发行绿色债券的社会效应 | 第36-39页 |
5.2.1 为企业提供绿色融资 | 第36-38页 |
5.2.2 推动绿色债券的发展 | 第38-39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39-42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39-40页 |
6.1.1 加强对绿色债券的研究 | 第39页 |
6.1.2 发展中国特色赤道原则 | 第39-40页 |
6.1.3 提高内部管理执行机制 | 第40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40-42页 |
6.2.1 加大绿色债券的激励力度 | 第40-41页 |
6.2.2 专户管理发行绿色债券募集的资金 | 第41页 |
6.2.3 健全对外信息披露机制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