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引言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1 农村居民点整治对农民生产产生的影响分析 | 第18页 |
1.3.2 不同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对农民生产影响评价 | 第18页 |
1.3.3 不同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对农民生产影响比较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1 文献资料法 | 第19页 |
1.4.2 专家咨询法 | 第19页 |
1.4.3 问卷调查法 | 第19页 |
1.4.4 数学分析方法 | 第19页 |
1.4.5 对比分析法 | 第19-20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研究区及数据来源 | 第21-26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1-23页 |
2.1.1 肥城市概况 | 第21-22页 |
2.1.2 湖屯镇概况 | 第22-23页 |
2.2 数据来源 | 第23-24页 |
2.3 数据统计 | 第24-26页 |
3 农村居民点整治对农民生产影响分析与指标体系构建 | 第26-40页 |
3.1 农村居民点整治分析 | 第26-27页 |
3.1.1 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内涵 | 第26页 |
3.1.2 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 | 第26-27页 |
3.2 农村居民点整治对农民生产影响分析 | 第27-30页 |
3.3 构建生产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 第30-31页 |
3.4 评价方法 | 第31-40页 |
3.4.1 综合评价过程 | 第31-32页 |
3.4.2 生产影响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32-34页 |
3.4.3 模糊综合评价 | 第34-40页 |
4 不同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对农民生产影响评价与比较 | 第40-59页 |
4.1 原地整治模式对农民生产影响评价 | 第40-44页 |
4.1.1 湖屯镇陶阳村评价指标因子隶属度矩阵的确定 | 第40-41页 |
4.1.2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 第41页 |
4.1.3 评价结果 | 第41-43页 |
4.1.4 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4.2 异地搬迁模式对农民生产影响评价 | 第44-49页 |
4.2.1 湖屯镇涧北村评价指标因子隶属度矩阵的确定 | 第44-45页 |
4.2.2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 第45-46页 |
4.2.3 评价结果 | 第46-47页 |
4.2.4 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4.3 中心村合并模式对农民生产影响评价 | 第49-54页 |
4.3.1 湖屯镇前兴隆张店村评价指标因子隶属度矩阵的确定 | 第49-50页 |
4.3.2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 第50-51页 |
4.3.3 评价结果 | 第51-52页 |
4.3.4 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4.4 不同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对农民生产影响的比较 | 第54-59页 |
4.4.1 一级因素评价结果比较 | 第54-57页 |
4.4.2 二级综合评价结果比较 | 第57-59页 |
5 农村居民点整治建议 | 第59-62页 |
5.1 推进土地流转,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 | 第59页 |
5.2 完善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 | 第59-60页 |
5.3 改善就业结构,拓展就业渠道 | 第60页 |
5.4 加强农业技能培训,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 第60页 |
5.5 完善农村居民点整治工作管理措施,加强整治后保障工作 | 第60-6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结论 | 第62-63页 |
6.1.1 农村居民点整治对农民生产产生的影响分析 | 第62页 |
6.1.2 不同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对农民生产影响评价 | 第62页 |
6.1.3 不同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对农民生产影响比较 | 第62-63页 |
6.2 主要创新之处 | 第63页 |
6.2.1 研究选题较新颖 | 第63页 |
6.2.2 研究视角有特色 | 第63页 |
6.3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 | 第70-7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