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土壤学论文

连作杨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与碳循环过程研究

符号说明第4-8页
中文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1 引言第12-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土壤碳储量研究进展第13页
    1.3 土壤呼吸研究进展第13-19页
        1.3.1 土壤呼吸研究历程第14页
        1.3.2 土壤呼吸的观测方法第14-15页
        1.3.3 土壤呼吸组分分离方法第15-17页
        1.3.4 土壤呼吸的影响因素第17-19页
    1.4 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第19-22页
        1.4.1 凋落物的分解过程第19-20页
        1.4.2 凋落物分解影响因素第20-22页
    1.5 人工林连作效应研究进展第22页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2-25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5-31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5-26页
        2.1.1 地理位置第25页
        2.1.2 地形地貌第25页
        2.1.3 气候资源第25页
        2.1.4 土壤条件第25页
        2.1.5 水文资源第25-26页
        2.1.6 植被类型第26页
    2.2 研究方法第26-31页
        2.2.1 样地选择第26-27页
        2.2.2 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的测定第27页
        2.2.3 土壤碳含量的测定第27-28页
        2.2.4 土壤呼吸的测定第28页
        2.2.5 凋落物收集和分解率测定第28-30页
        2.2.6 数据分析与处理第30-3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1-46页
    3.1 杨树人工林连作对土壤特性的影响第31-33页
        3.1.1 不同连作代数杨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第31页
        3.1.2 不同连作代数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第31-32页
        3.1.3 连作杨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相关性分析第32-33页
    3.2 杨树人工林连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33-36页
        3.2.1 不同连作代数杨树人工林的土壤酶活性第33-35页
        3.2.2 连作杨树人工林土壤酶与土壤理化性状的相关关系第35-36页
    3.3 杨树人工林连作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第36-39页
        3.3.1 连作杨树人工林凋落物初始化学质量第36页
        3.3.2 连作杨树人工林凋落物分解过程第36-37页
        3.3.3 不同连作代数杨树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Olsen模型第37-38页
        3.3.4 连作杨树人工林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因素第38-39页
    3.4 杨树人工林连作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第39-43页
        3.4.1 连作杨树人工林土壤呼吸的日变化第39页
        3.4.2 连作杨树人工林土壤呼吸的月变化第39-40页
        3.4.3 连作对土壤呼吸各组分贡献率的影响第40-41页
        3.4.4 土壤呼吸及其组分与土壤温湿度的关系第41-42页
        3.4.5 土壤呼吸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第42-43页
    3.5 连作对杨树人工林土壤碳库的影响第43页
    3.6 连作杨树人工林土壤碳平衡第43-46页
        3.6.1 连作杨树人工林凋落物碳输入第43-44页
        3.6.2 连作杨树人工林土壤碳损失第44页
        3.6.3 连作杨树人工林土壤碳周转第44-46页
4 讨论第46-54页
    4.1 杨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对连作的响应第46-47页
    4.2 杨树人工林土壤酶活性对连作的响应第47页
    4.3 杨树人工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对连作的响应第47-49页
        4.3.1 凋落物分解的阶段性特征第47-48页
        4.3.2 凋落物分解速率的模型模拟第48页
        4.3.3 连作杨树人工林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因子第48-49页
    4.4 杨树人工林土壤呼吸对连作的响应第49-51页
        4.4.1 连作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呼吸及各组分的影响第49页
        4.4.2 气候因子对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影响第49-50页
        4.4.3 土壤呼吸各组分的贡献率第50-51页
    4.5 连作杨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第51页
    4.6 连作杨树人工林土壤碳平衡第51-52页
    4.7 土壤碳循环与林地生产力第52页
    4.8 研究展望与启示第52-54页
5 结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4页
致谢第64-65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65-66页
附录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东省梨属野生种质资源调查与评价
下一篇:几种栎树叶色变化及生理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