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消化系肿瘤论文--肝肿瘤论文

溶瘤痘苗病毒对人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致谢第5-6页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英文缩写词表第10-16页
第一部分 溶瘤痘苗病毒对人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第16-81页
    引言第16-22页
    第1章 溶瘤痘苗病毒VV-Onco对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效果第22-32页
        1.1 材料与方法第22-28页
            1.1.1 主要仪器、试剂及实验材料第22-24页
            1.1.2 主要溶液及培养基的配置第24页
            1.1.3 细胞的复苏、冻存与传代培养第24-25页
            1.1.4 病毒的扩增与滴度测定第25-27页
            1.1.5 溶瘤腺病毒ZD55和溶瘤痘苗病毒VV-Onco对肝癌细胞杀伤效果第27页
            1.1.6 肝癌细胞对溶瘤痘苗病毒VV-Onco复制能力的影响第27-28页
        1.2 实验结果第28-32页
            1.2.1 溶瘤腺病毒ZD55和溶瘤痘苗病毒VV-Onco对肝癌细胞Hep3B的杀伤效果比较第28-29页
            1.2.2 溶瘤腺病毒ZD55和溶瘤痘苗病毒VV-Onco对肝癌细胞MHCC97-H的杀伤效果比较第29-30页
            1.2.3 溶瘤痘苗病毒VV-Onco对三种肝癌细胞的杀伤效果第30-31页
            1.2.4 肝癌细胞对溶瘤痘苗病毒VV-Onco复制能力的影响第31-32页
    第2章 溶瘤痘苗病毒VV-Onco对肝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及凋亡的影响第32-40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2-35页
            2.1.1 主要仪器、试剂及实验材料第32页
            2.1.2 主要溶液及培养基的配置第32-33页
            2.1.3 溶瘤腺病毒ZD55和溶瘤痘苗病毒VV-Onco对肝癌细胞克隆能力的影响第33页
            2.1.4 Hochest33342染色法检测溶瘤腺病毒ZD55和溶瘤痘苗病毒VV-Oncco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第33页
            2.1.5 FITC-Annexin V/PI凋亡试剂盒检测溶瘤痘苗病毒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第33-35页
        2.2 实验结果第35-40页
            2.2.1 溶瘤腺病毒ZD55和溶瘤痘苗病毒VV-Onco对肝癌细胞细胞克隆能力的影响第35-37页
            2.2.2 Hochest33342染色法检测溶瘤腺病毒ZD55和溶瘤痘苗病毒VV-Onco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第37-40页
    第3章 溶瘤痘苗病毒VV-Onco对肝癌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第40-53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0-48页
            3.1.1 主要仪器、试剂及实验材料第40-41页
            3.1.2 主要溶液的配置第41-42页
            3.1.3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溶瘤痘苗病毒VV-Onco对肝癌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第42-48页
        3.2 实验结果第48-53页
            3.2.1 溶瘤痘苗病毒VV-Onco对Caspase家族蛋白及PARP的影响第48-49页
            3.2.2 溶瘤痘苗病毒VV-Onco对内质网压力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第49-50页
            3.2.3 溶瘤痘苗病毒VV-Onco对自噬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第50-51页
            3.2.4 溶瘤痘苗病毒VV-Onco对Wnt等信号通路的影响第51-53页
    第4章 溶瘤痘苗病毒VV-Onco对肝癌细胞自噬的影响第53-58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3-54页
            4.1.1 主要仪器、试剂及实验材料第53页
            4.1.2 主要溶液及培养基的配置第53页
            4.1.3 利用自噬双标腺病毒指示体系检测自噬第53-54页
            4.1.4 吖啶橙染色检测细胞嗜酸性小体第54页
        4.2 实验结果第54-58页
            4.2.1 利用自噬双标腺病毒指示体系检测自噬第54-55页
            4.2.2 吖啶橙染色检测细胞嗜酸性小体第55-58页
    第5章 溶瘤痘苗病毒W-Onco对荷瘤小鼠体内抗肿瘤效果评价第58-64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58-61页
            5.1.1 主要仪器、试剂及实验材料第58页
            5.1.2 主要溶液及培养基的配置第58-59页
            5.1.3 痘苗病毒的纯化第59-60页
            5.1.4 痘苗病毒的滴度测定第60页
            5.1.5 溶瘤痘苗病毒VV-Onco对肝癌细胞的体内抗肿瘤效果测定第60-61页
        5.2 实验结果第61-64页
            5.2.1 痘苗病毒VV-Onco对荷瘤裸鼠体内肿瘤抑制效果第61-62页
            5.2.2 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分析痘苗病毒VV-Onco对荷瘤裸鼠的肿瘤抑制效果第62-64页
    第6章 溶瘤痘苗病毒VV-Onco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及其阿霉素耐药细胞株K562/ADR和伊马替尼耐药细胞株K562/G的杀伤效果第64-69页
        6.0 前言第64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64-66页
            6.1.1 主要仪器、试剂及实验材料第64-65页
            6.1.2 主要溶液及培养基的配置第65页
            6.1.3 细胞的复苏、冻存与传代培养第65页
            6.1.4 病毒的扩增与滴度测定第65页
            6.1.5 溶瘤痘苗病毒VV-Onco对三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杀伤效果第65-66页
        6.2 实验结果第66-69页
    讨论第69-73页
    参考文献第73-81页
第二部分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NaBu和LBH589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及其阿霉素耐药细胞株K562/ADR的作用和机制研究第81-104页
    引言第81-83页
    第1章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NaBu和LBH589对K562和K562/ADR的杀伤效果第83-87页
        1.1 材料与方法第83-84页
            1.1.1 主要仪器、试剂及实验材料第83页
            1.1.2 主要溶液及培养基的配置第83-84页
            1.1.3 细胞的复苏、冻存与传代培养第84页
            1.1.4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NaBu和LBH589对K562和K562/ADR的杀伤效果第84页
        1.2 实验结果第84-87页
    第2章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NaBu和LBH589对K562、K562/ADR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第87-91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87-88页
            2.1.1 主要仪器、试剂及实验材料第87页
            2.1.2 主要溶液及培养基的配置第87页
            2.1.3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NaBu和LBH589对K562、K562/ADR的细胞周期的影响第87-88页
            2.1.4 FITC-AnnexinVPI凋亡试剂盒检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NaBu和LBH589对K562、K562/ADR的凋亡的影响第88页
        2.2 实验结果第88-91页
            2.2.1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NaBu和LBH589对K562和K562/ADR细胞周期的影响第88-89页
            2.2.2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NaBu和LBH589对K562、K562/ADR细胞的凋亡的影响第89-91页
    第3章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NaBu和LBH589对K562和K562/ADR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第91-97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91页
            3.1.1 主要仪器、试剂及实验材料第91页
            3.1.2 主要溶液的配置第91页
            3.1.3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NaBu和LBH589对K562、K562/ADR的信号通路影响第91页
        3.2 实验结果第91-97页
            3.2.1 NaBu和LBH589对K562和K562/ADR细胞caspase家族蛋白和PARP表达的影响第91-92页
            3.2.2 NaBu和LBH589对K562和K562/ADR细胞Bcl-2家族蛋白表达的影响第92-93页
            3.2.3 NaBu和LBH589对K562和K562/ADR细胞耐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第93-95页
            3.2.4 NaBu和LBH589对K562和K562/ADR细胞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第95-97页
    讨论第97-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4页
综述第104-121页
    参考文献第115-121页
作者简历与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21-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构式—语块”的“连”字句分析及对外汉语教学设计
下一篇:分布式LED条形诱导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