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1.2.1 关于投资性房地产及其计量模式的研究 | 第14-16页 |
1.2.2 关于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动因的研究 | 第16-18页 |
1.2.3 关于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企业财务影响的研究 | 第18-20页 |
1.2.4 文献述评 | 第20-21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第22-23页 |
2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理论 | 第23-34页 |
2.1 投资性房地产及公允价值概念界定 | 第23-26页 |
2.1.1 投资性房地产的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2.1.2 公允价值的概念界定 | 第24-26页 |
2.2 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 | 第26-29页 |
2.2.1 成本计量模式 | 第26页 |
2.2.2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 第26-27页 |
2.2.3 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的转换与变更 | 第27-28页 |
2.2.4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方式设计初衷 | 第28-29页 |
2.3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因素 | 第29-31页 |
2.3.1 会计准则的影响 | 第29页 |
2.3.2 融资结构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3 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 第30页 |
2.3.4 管理层偏好 | 第30页 |
2.3.5 盈余管理需求 | 第30-31页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第31-34页 |
2.4.1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 | 第31-32页 |
2.4.2 盈余管理理论 | 第32页 |
2.4.3 全面收益理论 | 第32-33页 |
2.4.4 会计目标理论 | 第33-34页 |
3 新城控股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案例简介 | 第34-41页 |
3.1 新城控股集团介绍 | 第34-35页 |
3.2 新城控股投资性房地产持有情况 | 第35-38页 |
3.2.1 公司所持投资性房地产数量及计量情况 | 第35-36页 |
3.2.2 公司所持投资性房地产具体项目及评估情况 | 第36-38页 |
3.3 新城控股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的现状 | 第38-41页 |
3.3.1 新城控股公允价值模式下的会计处理 | 第38-39页 |
3.3.2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确认 | 第39-40页 |
3.3.3 新城控股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信息披露 | 第40-41页 |
4 新城控股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影响分析 | 第41-56页 |
4.1 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动因分析 | 第41-48页 |
4.1.1 确立公司商业模式的需要 | 第41-43页 |
4.1.2 满足公司整体上市的需要 | 第43-44页 |
4.1.3 确保管理层货币薪酬 | 第44-45页 |
4.1.4 提升公司融资能力 | 第45-46页 |
4.1.5 改善公司业绩 | 第46-48页 |
4.2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公司的影响分析 | 第48-56页 |
4.2.1 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分析 | 第48-50页 |
4.2.2 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 | 第50-52页 |
4.2.3 对营运能力的影响分析 | 第52-53页 |
4.2.4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分析 | 第53-54页 |
4.2.5 对筹融资能力的影响分析 | 第54-56页 |
5 研究的结论及启示 | 第56-63页 |
5.1 研究的结论 | 第56-59页 |
5.1.1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改善了新城控股的经营业绩 | 第56页 |
5.1.2 增强了新城控股的融资能力 | 第56-57页 |
5.1.3 公允价值信息披露不够完整准确 | 第57-58页 |
5.1.4 增大了新城控股信息披露成本 | 第58-59页 |
5.1.5 房地产后续增值具有不确定性 | 第59页 |
5.2 研究的启示 | 第59-63页 |
5.2.1 公司应时刻关注房地产市场环境的变化 | 第59-60页 |
5.2.2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第60-61页 |
5.2.3 改进财务评价指标 | 第61页 |
5.2.4 完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管理制度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