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二代”市民化问题的经济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1 导论 | 第11-20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6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6页 |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研究框架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创新及不足 | 第18-20页 |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2 概念界定及其相关研究概况 | 第20-30页 |
·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农二代” | 第20-21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21-27页 |
·国外劳动力流动经典理论 | 第21-25页 |
·国内市民化研究概况 | 第25-27页 |
·相关理论简介 | 第27-30页 |
·市民化理论 | 第27-28页 |
·劳动供给理论 | 第28页 |
·社会保障理论 | 第28-30页 |
3“农二代”的产生及其出路 | 第30-36页 |
·农民工的产生 | 第30页 |
·农民工的概况 | 第30-33页 |
·收入水平低 | 第31页 |
·文化程度偏低 | 第31-32页 |
·权益保障缺失 | 第32-33页 |
·农民工的分类与分化 | 第33-34页 |
·农民工的分类 | 第33页 |
·农民工的分化 | 第33-34页 |
·“农二代”的出路:市民化 | 第34-36页 |
4 国内外农民市民化实践与比较 | 第36-41页 |
·各国市民化实践 | 第36-38页 |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民化 | 第36-37页 |
·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市民化 | 第37页 |
·拉美国家的市民化 | 第37-38页 |
·中外农民市民化比较 | 第38页 |
·当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特色 | 第38-40页 |
·非同步性 | 第38-39页 |
·特殊性 | 第39页 |
·复杂性 | 第39-40页 |
·长久性 | 第40页 |
·当前农民工市民化的战略思路 | 第40-41页 |
5“农二代”市民化现状及其行为需求分析 | 第41-47页 |
·“农二代”市民化现状 | 第41-44页 |
·居住条件 | 第41页 |
·职业状况 | 第41-42页 |
·收入水平 | 第42-43页 |
·城市融入 | 第43页 |
·对未来的打算 | 第43-44页 |
·“农二代”的行为需求 | 第44-47页 |
·供给行为 | 第44-45页 |
·需求行为 | 第45-47页 |
6“农二代”市民化的影响因素与核心难题 | 第47-54页 |
·“农二代”市民化的外部因素 | 第47-49页 |
·制度政策 | 第47-48页 |
·经济水平 | 第48页 |
·舆论环境 | 第48-49页 |
·“农二代”市民化的自身因素 | 第49-50页 |
·市民化意愿 | 第49-50页 |
·市民化能力 | 第50页 |
·“农二代”市民化的核心难题 | 第50-54页 |
·城市生活资本匮乏 | 第51-52页 |
·高昂的市民化成本 | 第52-53页 |
·既得利益集团和群体的阻碍 | 第53-54页 |
7 推进“农二代”市民化的建议措施 | 第54-60页 |
·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 第54-55页 |
·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 | 第54-55页 |
·弱化户籍制度附加权益 | 第55页 |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 第55-56页 |
·创新土地流转制度 | 第55-56页 |
·规范和提高土地征用补偿 | 第56页 |
·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提升农民工综合素质 | 第56-57页 |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 | 第57页 |
·构建合法权益保障体系 | 第57-58页 |
·建全社会保障体系 | 第58-60页 |
·社会保险方面 | 第58-59页 |
·社会救助方面 | 第59页 |
·社会福利方面 | 第59-60页 |
8 结束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