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祠堂建筑装饰艺术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20页 |
1.1.1 课题缘起 | 第11-12页 |
1.1.2 相关概念 | 第12-14页 |
1.1.3 研究范围 | 第14-15页 |
1.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3 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 第21页 |
1.3.1 研究重点 | 第21页 |
1.3.2 研究创新点 | 第21页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21-2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24页 |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湘西多民族文化与祠堂发展 | 第25-32页 |
2.1 湘西自然环境 | 第25-26页 |
2.1.1 区域地貌 | 第25页 |
2.1.2 地方资源 | 第25-26页 |
2.2 湘西民族分布 | 第26页 |
2.3 湘西民俗文化 | 第26-28页 |
2.3.1 祖先崇拜 | 第26-27页 |
2.3.2 图腾崇拜 | 第27-28页 |
2.3.3 巫风盛行 | 第28页 |
2.4 湘西祠堂发展 | 第28-31页 |
2.4.1 繁盛阶段 | 第28-30页 |
2.4.2 式微阶段 | 第30-31页 |
2.4.3 复兴阶段 | 第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湘西祠堂建筑主要装饰与图像题材 | 第32-53页 |
3.1 木结构装饰 | 第32-39页 |
3.1.1 立柱、梁枋、坨墩 | 第32-34页 |
3.1.2 撑拱、雀替 | 第34-36页 |
3.1.3 斗拱、藻井 | 第36-37页 |
3.1.4 花板、匾额、楹联 | 第37-39页 |
3.2 屋顶与墙体装饰 | 第39-42页 |
3.2.1 屋顶形式 | 第39页 |
3.2.2 屋脊 | 第39-40页 |
3.2.3 山墙 | 第40-41页 |
3.2.4 墀头 | 第41-42页 |
3.3 细部装饰 | 第42-47页 |
3.3.1 门脸 | 第42-44页 |
3.3.2 窗 | 第44-45页 |
3.3.3 石柱础 | 第45-46页 |
3.3.4 门枕石 | 第46-47页 |
3.4 图像题材 | 第47-52页 |
3.4.1 植物类 | 第47-48页 |
3.4.2 动物类 | 第48-50页 |
3.4.3 人物类 | 第50-51页 |
3.4.4 几何类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湘西祠堂建筑装饰营造工艺与艺术表现 | 第53-62页 |
4.1 湘西祠堂建筑装饰的营造工艺 | 第53-57页 |
4.1.1 木雕 | 第53-55页 |
4.1.2 石雕 | 第55-56页 |
4.1.3 灰塑 | 第56-57页 |
4.1.4 彩绘 | 第57页 |
4.2 湘西祠堂建筑装饰的表现手法 | 第57-59页 |
4.2.1 文字 | 第58-59页 |
4.2.2 符号 | 第59页 |
4.2.3 谐音 | 第59页 |
4.2.4 寓意 | 第59页 |
4.2.5 象征 | 第59页 |
4.3 湘西祠堂建筑装饰的色彩渲染 | 第59-60页 |
4.3.1 灰色与红色的基调渲染 | 第60页 |
4.3.2 绚丽色彩基于统一色调 | 第60页 |
4.4 湘西祠堂建筑装饰的艺术特征 | 第60-61页 |
4.4.1 题材内容的通俗性 | 第61页 |
4.4.2 图案纹样的律动性 | 第61页 |
4.4.3 音、形、意的统一性 | 第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湘西祠堂建筑装饰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 第62-78页 |
5.1 湘西祠堂建筑装饰的保护策略 | 第62-75页 |
5.1.1 案例分析 | 第62-72页 |
5.1.2 面临问题 | 第72-73页 |
5.1.3 维护方法 | 第73-74页 |
5.1.4 保护途径 | 第74-75页 |
5.2 湘西祠堂建筑装饰艺术的传承策略 | 第75-77页 |
5.2.1 营造工艺的传承 | 第75页 |
5.2.2 题材内容的运用 | 第75-76页 |
5.2.3 图像符号的再生 | 第76-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附录 | 第84-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