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1-33页 |
(—) 问题意识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二)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26页 |
1、对公共空间及其演变的研究 | 第13-24页 |
2、对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私人化的研究 | 第24-26页 |
(三)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6-31页 |
1、核心概念 | 第26-29页 |
2、理论基础 | 第29-31页 |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1、研究思路 | 第31页 |
2、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二、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演变与实践 | 第33-43页 |
(—) 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演变 | 第33-37页 |
1、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阶段演变 | 第33-35页 |
2、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的演变 | 第35-36页 |
3、当代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 | 第36-37页 |
(二) 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的实践 | 第37-43页 |
1、茶馆:中国城市公共空间之实践 | 第37-40页 |
2、广场舞: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私人化之实践 | 第40-41页 |
3、实践:中国城市的公共空间 | 第41-43页 |
三、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的私人化及其表现 | 第43-57页 |
(—) 私人化: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未预期结果 | 第43页 |
(二) 城市公共空间私人化的表现 | 第43-46页 |
1、侵占:城市公共空间私人化的物理层面 | 第43-44页 |
2、违反:城市公共空间私人化的行为层面 | 第44-45页 |
3、公共性的缺失:城市公共空间私人化的社会层面 | 第45-46页 |
(三) 作为专用公共空间的城市消费空间遭遇中国式难题 | 第46-57页 |
1、宜家徐汇餐厅:被私人化的公共空间 | 第46-55页 |
2、作为专用公共空间的城市消费空间面临私人化危机 | 第55-57页 |
四、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私人化的三维透视 | 第57-68页 |
(—) 国家层面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私人化的原因 | 第57-59页 |
1、经济政策导致制度性的私人化 | 第57-58页 |
2、国家退出导致制度性的私人化 | 第58-59页 |
(二) 社会层面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私人化的原因 | 第59-63页 |
1、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与"公共空间"尚未建成 | 第59-60页 |
2、从总体性社会向"不完整"的个体化社会转型 | 第60页 |
3、上海城市发展的独特性对公共空间建构的影响 | 第60-63页 |
(三) 个体层面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私人化的原因 | 第63-68页 |
1、个体身份及其转变 | 第63-65页 |
2、“无公德的个人”的兴起 | 第65-66页 |
3、中国公私观及其对公私空间的影响 | 第66-68页 |
五、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私人化的影响 | 第68-81页 |
(—) 城市公共空间私人化下社会关系的重构 | 第68-72页 |
1、城市公共空间及其管理者对城市成员的社会关系的重构 | 第68-70页 |
2、城市公共空间私人化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社会关系的重构 | 第70-71页 |
3、私人化主体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反抗 | 第71-72页 |
(二) 城市公共空间私人化的界限 | 第72-75页 |
1、城市公共空间私人化的界限划分 | 第72-75页 |
2、城市公共空间私人化的评判标准 | 第75页 |
(三) 城市公共空间私人化对城市发展的挑战 | 第75-81页 |
1、公共空间的私人化对城市公共领域发展产生影响 | 第76-77页 |
2、公共空间的私人化对城市中作为个体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与互动产生影响 | 第77-79页 |
3、公共空间的私人化对城市其他方面的影响 | 第79-81页 |
六、总结与讨论 | 第81-87页 |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81-84页 |
(二) 讨论与反思 | 第84-85页 |
(三)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5-87页 |
附录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后记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