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油气田开发设计与计算论文--采收率研究论文

大型复合河道砂体内部构型及剩余油研究--以杏十二区葡I3油层弱碱三元复合驱试验区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创新点摘要第7-10页
前言第10-18页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0.2.1 砂体内部构型研究现状第11-12页
        0.2.2 剩余油研究现状与进展第12-15页
    0.3 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0.4 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法第16页
    0.5 完成的工作量第16-18页
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第18-23页
    1.1 研究区地理位置第18-19页
    1.2 地层及沉积特征第19-21页
    1.3 开发历程第21-23页
第二章 单期河流层序划分与精细对比第23-33页
    2.1 目的层细分方案及标准建立第23-26页
        2.1.1 沉积时间单元划分原则及划分方案第23-24页
        2.1.2 标准井的选取第24-26页
    2.2 复合河道内部单期河流层序精细对比第26-33页
        2.2.1 复合河道内部单期河流层序精细对比方法第26-30页
        2.2.2 试验区沉积单元精细对比第30-33页
第三章 复合河道砂体平面沉积微相研究第33-43页
    3.1 沉积环境第33页
    3.2 沉积亚相、微相类型及特征第33-36页
        3.2.1 测井微相模式第33-34页
        3.2.2 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第34-36页
    3.3 平面沉积微相精细研究第36-37页
    3.4 试验区单砂体精细解剖第37-43页
第四章 复合河道砂体内部构型研究第43-61页
    4.1 构型界面识别及与级次划分第43-46页
        4.1.1 夹层的概念及类别第43-45页
        4.1.2 取心井单砂体内部构型精细识别、划分第45-46页
    4.2 河道砂体内部点坝、废弃河道识别第46-51页
        4.2.1 点坝沉积特征第48页
        4.2.2 废弃河道沉积特征第48页
        4.2.3 点坝、废弃河道平面、剖面分布模式第48-51页
    4.3 重点沉积时间单元构型解剖第51-59页
        4.3.1 葡I31a构型参数定量表征第52-55页
        4.3.2 葡I32a构型参数定量表征第55-57页
        4.3.3 葡I33a构型参数定量表征第57-59页
    4.4 复合河道砂体构型模式建立第59-61页
第五章 复合河道砂体内部构型对注入剂驱油效果及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第61-89页
    5.1 砂体内部构型对注入剂驱油效果的控制作用第61-69页
        5.1.1 示踪剂追踪试验综合监测结果第61-63页
        5.1.2 复合河道砂体内部构型与示踪剂监测结果综合分析第63-69页
    5.2 储层动用状况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第69-82页
        5.2.1 研究区水淹特征分析第69-78页
        5.2.2 研究区剩余油分布规律第78-82页
    5.3 砂体内部构型对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第82-89页
        5.3.1 剩余油控制因素第82-85页
        5.3.2 研究区剩余油类型与分布预测第85-89页
结论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97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97-98页
致谢第98-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柄谷行人的社会思想研究--以“无支配”概念为中心
下一篇:斯宾诺莎的自由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