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8页 |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0.2.1 砂体内部构型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0.2.2 剩余油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2-15页 |
0.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0.4 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法 | 第16页 |
0.5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8-23页 |
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8-19页 |
1.2 地层及沉积特征 | 第19-21页 |
1.3 开发历程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单期河流层序划分与精细对比 | 第23-33页 |
2.1 目的层细分方案及标准建立 | 第23-26页 |
2.1.1 沉积时间单元划分原则及划分方案 | 第23-24页 |
2.1.2 标准井的选取 | 第24-26页 |
2.2 复合河道内部单期河流层序精细对比 | 第26-33页 |
2.2.1 复合河道内部单期河流层序精细对比方法 | 第26-30页 |
2.2.2 试验区沉积单元精细对比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复合河道砂体平面沉积微相研究 | 第33-43页 |
3.1 沉积环境 | 第33页 |
3.2 沉积亚相、微相类型及特征 | 第33-36页 |
3.2.1 测井微相模式 | 第33-34页 |
3.2.2 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 | 第34-36页 |
3.3 平面沉积微相精细研究 | 第36-37页 |
3.4 试验区单砂体精细解剖 | 第37-43页 |
第四章 复合河道砂体内部构型研究 | 第43-61页 |
4.1 构型界面识别及与级次划分 | 第43-46页 |
4.1.1 夹层的概念及类别 | 第43-45页 |
4.1.2 取心井单砂体内部构型精细识别、划分 | 第45-46页 |
4.2 河道砂体内部点坝、废弃河道识别 | 第46-51页 |
4.2.1 点坝沉积特征 | 第48页 |
4.2.2 废弃河道沉积特征 | 第48页 |
4.2.3 点坝、废弃河道平面、剖面分布模式 | 第48-51页 |
4.3 重点沉积时间单元构型解剖 | 第51-59页 |
4.3.1 葡I31a构型参数定量表征 | 第52-55页 |
4.3.2 葡I32a构型参数定量表征 | 第55-57页 |
4.3.3 葡I33a构型参数定量表征 | 第57-59页 |
4.4 复合河道砂体构型模式建立 | 第59-61页 |
第五章 复合河道砂体内部构型对注入剂驱油效果及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 第61-89页 |
5.1 砂体内部构型对注入剂驱油效果的控制作用 | 第61-69页 |
5.1.1 示踪剂追踪试验综合监测结果 | 第61-63页 |
5.1.2 复合河道砂体内部构型与示踪剂监测结果综合分析 | 第63-69页 |
5.2 储层动用状况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69-82页 |
5.2.1 研究区水淹特征分析 | 第69-78页 |
5.2.2 研究区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78-82页 |
5.3 砂体内部构型对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 | 第82-89页 |
5.3.1 剩余油控制因素 | 第82-85页 |
5.3.2 研究区剩余油类型与分布预测 | 第85-89页 |
结论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