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20页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2.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1.研究思路 | 第17页 |
2.论文主要框架内容 | 第17-18页 |
3.研究方法 | 第18页 |
(四)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8-20页 |
1.论文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2.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一、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33页 |
(一)理论基础 | 第20-29页 |
1.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及其发展 | 第20-25页 |
2.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及其发展 | 第25-28页 |
3.五大发展理念 | 第28-29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29-33页 |
1.资源型城市 | 第29-30页 |
2.资源枯竭型城市 | 第30-31页 |
3.民生内涵的界定 | 第31-33页 |
二、乌海市煤炭资源开发中的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动 | 第33-41页 |
(一)乌海市煤炭资源禀赋 | 第33-34页 |
(二)乌海市煤炭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 | 第34-35页 |
(三)乌海市煤炭资源开发与结构变动 | 第35-41页 |
1.煤炭资源利用结构变动 | 第35-37页 |
2.乌海市产业结构演进 | 第37-41页 |
三、煤炭资源开发与乌海市民生改善的历史与现实 | 第41-54页 |
(一)煤炭资源开发、经济增长与教育改善的关系 | 第42-44页 |
(二)煤炭资源开发、经济增长与就业改善的关系 | 第44-45页 |
(三)煤炭资源开发、经济增长与收入状况改善的关系 | 第45-47页 |
(四)煤炭资源开发、经济增长与医疗卫生状况改善的关系 | 第47-49页 |
(五)煤炭资源开发、经济增长与养老状况改善的关系 | 第49-51页 |
(六)煤炭资源开发、经济增长与住房状况改善的关系 | 第51-54页 |
四、乌海市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的比较分析 | 第54-67页 |
(一)乌海市与中国、内蒙古GDP增长速度的比较 | 第54-55页 |
(二)民生改善的横向比较分析 | 第55-64页 |
1.教育经费投入的比较分析 | 第55-56页 |
2.就业状况变动的比较分析 | 第56-59页 |
3.收入与消费状况的比较分析 | 第59-61页 |
4.医疗卫生状况比较分析 | 第61-62页 |
5.社保养老状况比较分析 | 第62-64页 |
(三)阜新市产业转型的借鉴与启示 | 第64-67页 |
1.阜新市产业转型历程 | 第64-65页 |
2.借鉴与启示 | 第65-67页 |
五、资源枯竭条件下乌海市民生改善的对策建议 | 第67-79页 |
(一)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 | 第67页 |
(二)融入沿黄经济带,实现区域联动 | 第67-69页 |
1.打造产业集群,实现规模经济 | 第68页 |
2.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产业联动 | 第68-69页 |
(三)推动产业转型,实现产业多元化 | 第69-72页 |
1.做精第一产业,发展特色农业 | 第69页 |
2.优化第二产业,发展新兴产业 | 第69-70页 |
3.做强第三产业,发展综合服务业 | 第70-72页 |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第72-76页 |
1.保障优先发展教育 | 第72-73页 |
2.实施创业就业工程 | 第73-74页 |
3.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 第74页 |
4.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 | 第74-75页 |
5.实施住房安居工程 | 第75页 |
6.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 第75-76页 |
(五)完善精准扶贫,切实实现“托底” | 第76-79页 |
1.开展“453”挂图作战计划 | 第76-77页 |
2.加强教育扶贫及技能培训 | 第77页 |
3.强化医疗精准扶贫和健康扶贫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