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我国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联合开发管理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1 绪论第11-22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4页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9页
        1.2.1 电池管理系统第15-16页
        1.2.2 联合开发第16-19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第19-22页
        1.3.1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2 论文结构第20-22页
2 我国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开发管理现状分析第22-45页
    2.1 电动汽车及其电池管理系统第22-28页
        2.1.1 电动汽车及其构成第22-24页
        2.1.2 电池管理系统及其构成第24-27页
        2.1.3 电池管理系统的特点及研发特性第27-28页
    2.2 电池管理系统开发模式及其对比分析第28-32页
        2.2.1 开发模式分类第28-31页
        2.2.2 开发模式对比分析第31-32页
    2.3 我国电池管理系统联合开发存在的问题第32-34页
        2.3.1 方向不明动力不足第32页
        2.3.2 项目有始无终第32-33页
        2.3.3 联合开发绩效差第33-34页
    2.4 我国电池管理系统联合开发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4-45页
        2.4.1 产业政策和标准体系第34-37页
        2.4.2 合作伙伴的选择第37-38页
        2.4.3 合作动机第38-40页
        2.4.4 项目的组织和管理第40-45页
3 国际电动汽车联合开发管理案例及启示第45-55页
    3.1 国际电动汽车联合开发管理案例第45-52页
        3.1.1 国际电动汽车联合开发的实践第45-47页
        3.1.2 案例介绍第47页
        3.1.3 案例分析第47-52页
    3.2 国际案例对我国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联合开发的启示第52-55页
        3.2.1 产业政策及行业标准第52-53页
        3.2.2 合作伙伴的选择与识别第53页
        3.2.3 参与联合开发的动机第53页
        3.2.4 项目的组织和管理第53-55页
4 我国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联合开发管理建议第55-61页
    4.1 明确的国家战略与标准第55-57页
        4.1.1 制定明确的国家战略第55-56页
        4.1.2 建立统一完善的标准体系第56-57页
    4.2 合适的合作伙伴第57-58页
    4.3 清晰明确的合作动机第58页
    4.4 组织及管理建议第58-61页
        4.4.1 建立有效的组织平衡及激励机制第58-59页
        4.4.2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第59-61页
5 结论与展望第61-62页
    5.1 结论第61页
    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5-67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购物网站设计与顾客忠诚度关系实证研究--以一号店为例
下一篇:基于K-Shell算法的社交网络影响力主体识别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