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国内外连拱隧道发展概况 | 第14-16页 |
1.2.2 连拱隧道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 公路连拱隧道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 | 第18-21页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1-24页 |
2 南山路隧道工程概况 | 第24-36页 |
2.1 工程特点 | 第25-26页 |
2.2 隧址区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 第26-31页 |
2.2.1 地层岩性 | 第26页 |
2.2.2 岩土层分层及工程特征 | 第26-28页 |
2.2.3 地质构造与地震稳定性 | 第28页 |
2.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8-29页 |
2.2.5 气象水文 | 第29页 |
2.2.6 隧道围岩分级 | 第29-31页 |
2.3 隧道开挖方法 | 第31-32页 |
2.4 隧道主体工程衬砌设计 | 第32-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3 软弱地层双连拱隧道中隔墙稳定性研究 | 第36-54页 |
3.1 概述 | 第36-38页 |
3.2 中隔墙适应性分析 | 第38-42页 |
3.3 中隔墙受力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 第42-50页 |
3.3.1 模型建立 | 第42-44页 |
3.3.2 施工过程及工序模拟 | 第44-45页 |
3.3.3 中隔墙位移场变化规律分析 | 第45-48页 |
3.3.4 中隔墙应力场变化规律分析 | 第48-50页 |
3.4 中隔墙现场监控量测分析 | 第50-52页 |
3.4.1 试验项目及方法 | 第50-51页 |
3.4.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4 软弱地层双连拱隧道支护结构受力规律研究 | 第54-102页 |
4.1 概述 | 第54页 |
4.2 初期支护受力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 第54-61页 |
4.2.1 模型建立 | 第54-55页 |
4.2.2 施工过程及工序模拟 | 第55页 |
4.2.3 初期支护位移场变化规律分析 | 第55-58页 |
4.2.4 初期支护应力场变化规律分析 | 第58-61页 |
4.3 现场监控量测分析 | 第61-95页 |
4.3.1 地层及结构变形规律监测 | 第62-71页 |
4.3.2 支护结构受力监测 | 第71-92页 |
4.3.3 喷射混凝土早期强度试验 | 第92-95页 |
4.4 组合结构作用分析 | 第95-9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9-102页 |
5 软弱地层双连拱隧道施工方法研究 | 第102-120页 |
5.1 概述 | 第102-103页 |
5.2 不同开挖错距对隧道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 第103-110页 |
5.2.1 中导洞法不同开挖错距对隧道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 第103-106页 |
5.2.2 三导洞法不同开挖错距对隧道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 第106-110页 |
5.3 不同台阶长度对隧道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 第110-117页 |
5.3.1 中导洞法不同台阶长度对隧道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 第110-114页 |
5.3.2 三导洞法不同台阶长度对隧道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 第114-11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7-12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20-124页 |
6.1 结论 | 第120-122页 |
6.2 展望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8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8-13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