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5-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7页 |
1 前言 | 第18-3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9-32页 |
1.2.1 作物抗旱研究的概况 | 第19-21页 |
1.2.1.1 作物对干旱的响应类别 | 第19页 |
1.2.1.2 作物抗旱性鉴定的试验方法 | 第19-20页 |
1.2.1.3 作物抗旱性鉴定的评价方法 | 第20-21页 |
1.2.2 干旱胁迫对作物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影响 | 第21-26页 |
1.2.2.1 干旱胁迫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21-23页 |
1.2.2.2 干旱胁迫对作物产量形成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23-25页 |
1.2.2.3 干旱胁迫对花生品质的影响 | 第25-26页 |
1.2.3 作物抗旱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26-32页 |
1.2.3.1 光合性能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26-27页 |
1.2.3.2 渗透调节能力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27-29页 |
1.2.3.3 抗氧化能力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29-30页 |
1.2.3.4 植株形态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30-31页 |
1.2.3.5 干旱-复水补偿效应 | 第31-32页 |
1.3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3-41页 |
2.1 试验地点 | 第33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2.3 试验设计 | 第33-35页 |
2.3.1 苗期干旱及复水试验 | 第33-34页 |
2.3.2 结荚期干旱及复水试验 | 第34-35页 |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5-40页 |
2.4.1 光合特性的测定 | 第35页 |
2.4.2 功能叶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第35-37页 |
2.4.2.1 SOD的测定 | 第35-36页 |
2.4.2.2 POD的测定 | 第36页 |
2.4.2.3 CAT的测定 | 第36页 |
2.4.2.4 MDA的测定 | 第36页 |
2.4.2.5 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 第36-37页 |
2.4.3 有机渗透调节物质的测定 | 第37-40页 |
2.4.3.1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37页 |
2.4.3.2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37-38页 |
2.4.3.3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第38-39页 |
2.4.3.4 ⊿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1-pyrroline5carboxylate-synthetase, P5CS)酶活性的测定 | 第39页 |
2.4.3.5 鸟氨酸转氨酶(ornithine-δ-aminotransferase, δ-OAT)酶活性的测定 | 第39-40页 |
2.4.3.6 脯氨酸脱氢酶(proline dehydrogenase, PDH)酶活性的测定 | 第40页 |
2.4.4 植株形态调查及干物质积累量测定 | 第40页 |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40-4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83页 |
3.1 苗期和结荚期干旱及复水后花生生物量(产量)与抗旱系数的变化 | 第41-45页 |
3.1.1 生物量(产量)与抗旱系数的变化 | 第41-44页 |
3.1.2 各器官生物量百分比及收获指数 | 第44-45页 |
3.2 苗期和结荚期干旱及复水后花生植株性状的变化 | 第45-48页 |
3.3 苗期和结荚期干旱及复水后花生光合特性的变化 | 第48-53页 |
3.3.1 光合速率 | 第48-49页 |
3.3.2 蒸腾速率 | 第49-50页 |
3.3.3 胞间二氧化碳浓度 | 第50-51页 |
3.3.4 瞬时水分利用效率 | 第51-53页 |
3.4 苗期和结荚期干旱及复水后花生荧光特性的变化 | 第53-57页 |
3.4.1 最大光化学效率 | 第53-54页 |
3.4.2 实际光化学效率 | 第54-55页 |
3.4.3 光化学促灭系数 | 第55-56页 |
3.4.4 非光化学促灭 | 第56-57页 |
3.5 苗期和结荚期干旱及复水后花生SPAD值的变化 | 第57-58页 |
3.6 苗期和结荚期干旱及复水后花生渗透调节的变化 | 第58-71页 |
3.6.1 苗期干旱及复水后花生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 | 第58-61页 |
3.6.1.1 苗期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第58-59页 |
3.6.1.2 苗期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59页 |
3.6.1.3 苗期其它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 第59-60页 |
3.6.1.4 苗期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60-61页 |
3.6.2 结荚期干旱及复水后花生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 | 第61-64页 |
3.6.2.1 结荚期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第61-62页 |
3.6.2.2 结荚期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62页 |
3.6.2.3 结荚期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 第62-63页 |
3.6.2.4 结荚期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63-64页 |
3.6.3 苗期干旱及复水后花生脯氨酸代谢途径的变化 | 第64-67页 |
3.6.3.1 苗期⊿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5CS)活性的变化 | 第64-65页 |
3.6.3.2 苗期鸟氨酸转氨酶(OAT)活性的变化 | 第65-66页 |
3.6.3.3 苗期脯氨酸脱氢酶(PDH)活性的变化 | 第66-67页 |
3.6.4 结荚期干旱及复水后花生脯氨酸代谢途径的变化 | 第67-71页 |
3.6.4.1 结荚期⊿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5CS)活性的变化 | 第67-68页 |
3.6.4.2 结荚期鸟氨酸转氨酶(OAT)活性的变化 | 第68-69页 |
3.6.4.3 结荚期脯氨酸脱氢酶(PDH)活性的变化 | 第69-71页 |
3.7 苗期和结荚期干旱及复水后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 第71-78页 |
3.7.1 苗期干旱及复水后花生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第71-74页 |
3.7.1.1 苗期SOD活性的变化 | 第71-72页 |
3.7.1.2 苗期POD活性的变化 | 第72-73页 |
3.7.1.3 苗期CAT活性的变化 | 第73页 |
3.7.1.4 苗期MDA含量的变化 | 第73-74页 |
3.7.2 结荚期干旱及复水后花生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 第74-78页 |
3.7.2.1 结荚期SOD活性的变化 | 第74-75页 |
3.7.2.2 结荚期POD活性的变化 | 第75-76页 |
3.7.2.3 结荚期CAT活性的变化 | 第76-77页 |
3.7.2.4 结荚期MDA含量的变化 | 第77-78页 |
3.8 结荚期干旱胁迫后花生农艺性状及籽仁品质的变化 | 第78-83页 |
3.8.1 结荚期干旱胁迫后花生农艺性状的变化 | 第78-79页 |
3.8.2 结荚期干旱胁迫后花生籽仁品质的变化 | 第79-83页 |
4 讨论 | 第83-96页 |
4.1 不同花生品种干旱胁迫及复水后抗旱性表现 | 第83-84页 |
4.2 不同花生品种在结荚期干旱胁迫及复水后干物质分配及收获指数变化 | 第84-85页 |
4.3 不同花生品种干旱胁迫及复水后植株性状的变化 | 第85-87页 |
4.4 不同花生品种干旱胁迫及复水后光合特性的变化 | 第87-89页 |
4.5 不同花生品种干旱胁迫及复水后渗透调节的变化 | 第89-92页 |
4.6 不同花生品种干旱胁迫及复水后脯氨酸代谢途径的变化 | 第92页 |
4.7 不同花生品种干旱胁迫及复水后抗氧化特性的变化 | 第92-94页 |
4.8 不同花生品种结荚期干旱胁迫后产量构成和品质的变化 | 第94-96页 |
5 结论 | 第96-98页 |
5.1 不同花生品种在苗期和结荚期复水后的抗旱性表现一致 | 第96页 |
5.2 不同花生品种对苗期和结荚期干旱胁迫与复水的响应机制不同 | 第96-97页 |
5.3 不同花生品种响应干旱胁迫的特性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