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脊髓病变现有检测手段 | 第13-14页 |
1.2.1 骨髓穿刺 | 第13页 |
1.2.2 X射线 | 第13-14页 |
1.2.3 CT | 第14页 |
1.2.4 MRI | 第14页 |
1.3 NIRS工作原理和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1 NIRS工作原理 | 第15-18页 |
1.3.2 NIRS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18-20页 |
1.4.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8-19页 |
1.4.2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近红外光子在脊髓中传输的MCVM仿真及探头优化 | 第20-29页 |
2.1 MCVM光传输仿真 | 第20-21页 |
2.2 可视化中国人数据集脊髓模型的建立 | 第21-23页 |
2.2.1 可视化中国人数据集 | 第21页 |
2.2.2 脊髓模型的建立 | 第21-23页 |
2.3 仿真流程与光学参数、仿真条件的设置 | 第23-25页 |
2.4 吸收分布仿真结果 | 第25-26页 |
2.5 探头间距优化 | 第26-27页 |
2.5.1 不同光源-探测器间距仿真 | 第26页 |
2.5.2 仿真结果 | 第26-27页 |
2.5.3 最优化探头间距 | 第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近红外光谱脊髓病变检测仪硬件电路设计 | 第29-42页 |
3.1 近红外光谱脊髓病变检测仪硬件电路总体结构 | 第29页 |
3.2 探头的设计 | 第29-34页 |
3.2.1 光源与探测器的选取 | 第29-33页 |
3.2.2 探头的整体布局 | 第33-34页 |
3.3 控制电路的布局与设计 | 第34-41页 |
3.3.1 电源电路的设计 | 第35-36页 |
3.3.2 主控芯片 | 第36-37页 |
3.3.3 光源驱动模块设计 | 第37-39页 |
3.3.4 数据采集电路的设计 | 第39-40页 |
3.3.5 串口数据传输模块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近红外光谱脊髓病变检测仪软件设计 | 第42-51页 |
4.1 下位机软件设计 | 第42-45页 |
4.1.1 软件总体架构 | 第42-43页 |
4.1.2 SPI总线驱动光源 | 第43页 |
4.1.3 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43-44页 |
4.1.4 串口数据传输 | 第44页 |
4.1.5 通信协议设定 | 第44-45页 |
4.2 基于Qt的上位机软件设计 | 第45-50页 |
4.2.1 Qt应用程序开发框架介绍 | 第45页 |
4.2.2 Qt信号与槽机制 | 第45-46页 |
4.2.3 Qextserialport串口类进行数据传输 | 第46-47页 |
4.2.4 QPainterPath类进行曲线绘制 | 第47页 |
4.2.5 总体结构 | 第47-5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近红外光谱脊髓病变检测仪性能测试及预临床实验 | 第51-62页 |
5.1 性能测试实验 | 第51-57页 |
5.1.1 系统稳定性实验 | 第51-52页 |
5.1.2 系统响应一致性实验 | 第52-55页 |
5.1.3 系统灵敏性测试 | 第55-57页 |
5.2 预临床实验 | 第57-61页 |
5.2.1 不同部位的对比检测 | 第57-59页 |
5.2.2 脊髓进行前后处理检测 | 第59-6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5页 |
6.1 本文主要工作 | 第62-63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 | 第70-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