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凤山森林公园森林景观格局分析及美学质量评价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3-21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森林景观生态概述 | 第14-15页 |
1.2.1 景观 | 第14页 |
1.2.2 森林景观 | 第14-15页 |
1.2.3 景观生态学 | 第15页 |
1.3 相关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3.1 森林景观格局的研究 | 第15-17页 |
1.3.2 森林景观美学质量评价的研究 | 第17-19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凤山森林公园概况 | 第21-27页 |
2.1 西芹教学林场概况 | 第22-23页 |
2.2 研究区域范围 | 第23页 |
2.3 自然条件 | 第23-25页 |
2.3.1 地质地貌 | 第23-24页 |
2.3.2 土壤条件 | 第24页 |
2.3.3 气候条件 | 第24页 |
2.3.4 水文状况 | 第24页 |
2.3.5 生物资源 | 第24-25页 |
2.4 森林资源分布 | 第25-26页 |
2.5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6-27页 |
2.6 开发现状 | 第27页 |
2.7 旅游现状 | 第27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7-40页 |
3.1 森林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 第27-34页 |
3.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27-28页 |
3.1.2 森林景观类型划分 | 第28页 |
3.1.3 景观格局指数的选择与计算方法 | 第28-34页 |
3.2 森林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方法 | 第34-40页 |
3.2.1 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34-35页 |
3.2.2 评判材料的获取 | 第35-37页 |
3.2.3 景观类型的评判 | 第37-39页 |
3.2.4 多元数量化模型 | 第39-40页 |
4 凤山森林公园景观格局分析 | 第40-55页 |
4.1 森林景观类型划分 | 第40-42页 |
4.2 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 第42-55页 |
4.2.1 森林景观格局总体特征 | 第42页 |
4.2.2 森林景观斑块规模特征分析 | 第42-49页 |
4.2.3 森林景观斑块形状特征分析 | 第49-51页 |
4.2.4 森林景观斑块破碎度分析 | 第51-54页 |
4.2.5 森林景观多样性分析 | 第54-55页 |
5 凤山森林公园森林景观美学质量评价 | 第55-70页 |
5.1 评判材料的获取 | 第55-58页 |
5.1.1 标准地布设与调查 | 第55-56页 |
5.1.2 景观照片拍摄与选取 | 第56页 |
5.1.3 样地林内景观概况 | 第56-58页 |
5.2 森林景观美学质量评判 | 第58-61页 |
5.2.1 评判者选取 | 第58页 |
5.2.2 评判步骤 | 第58页 |
5.2.3 SBE值的计算 | 第58-59页 |
5.2.4 评判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5.3 森林景观美学评价模型 | 第61-67页 |
5.3.1 景观要素分解 | 第61-62页 |
5.3.2 建立模型 | 第62页 |
5.3.3 建模结果 | 第62-66页 |
5.3.4 各景观要素对森林景观质量的影响分析 | 第66-67页 |
5.4 森林景观美学调控 | 第67-70页 |
5.4.1 研究区森林景观存在的问题 | 第67-68页 |
5.4.2 研究区森林景观美学调控措施 | 第68-70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70-74页 |
6.1 结论 | 第70-73页 |
6.2 讨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A | 第78-80页 |
附录B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