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 1.1 引言 | 第9-10页 |
| 1.2 双排桩支护体系简介 | 第10-13页 |
| 1.2.1 布桩形式 | 第11页 |
| 1.2.2 双排桩支护体系的主要特点 | 第11-12页 |
| 1.2.3 双排桩支护体系的优缺点 | 第12-13页 |
| 1.3 双排桩支护体系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3.1 双排桩支护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3.2 双排桩支护结构数值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4 双排桩支护体系尚待解决的问题 | 第16-17页 |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双排桩支护结构体系的设计计算理论 | 第18-27页 |
| 2.1 修正系数法 | 第18-19页 |
| 2.2 桩间土刚塑性分析法 | 第19-20页 |
| 2.3 弹性地基梁法 | 第20-21页 |
| 2.4 等效抗弯刚度法 | 第21-23页 |
| 2.5 反力弹簧法 | 第23页 |
| 2.6 土体积比例系数法 | 第23-25页 |
| 2.7 有限元分析法 | 第25-26页 |
| 2.8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基于ABAQUS的双排桩支护结构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27-38页 |
| 3.1 概述 | 第27页 |
| 3.2 单元类型 | 第27-28页 |
| 3.3 本构模型 | 第28-32页 |
| 3.4 桩土接触问题 | 第32-34页 |
| 3.5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 第34-37页 |
| 3.5.1 模型的基本假定 | 第34页 |
| 3.5.2 模型计算参数 | 第34-35页 |
| 3.5.3 建立有限元模型 | 第35页 |
| 3.5.4 边界条件和基坑开挖的模拟 | 第35-36页 |
| 3.5.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不同因素对双排桩结构变形受力的影响分析 | 第38-58页 |
| 4.1 引言 | 第38页 |
| 4.2 基坑开挖深度的影响 | 第38-41页 |
| 4.3 基坑开挖宽度的影响 | 第41-43页 |
| 4.4 排距的影响 | 第43-46页 |
| 4.5 双排桩桩长的影响 | 第46-49页 |
| 4.6 桩径(改变刚度)的影响 | 第49-51页 |
| 4.7 土体性质(粘聚力、内摩擦角)的影响 | 第51-56页 |
| 4.7.1 粘聚力的影响 | 第51-54页 |
| 4.7.2 土体内摩擦角的影响 | 第54-56页 |
| 4.8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五章 工程实例分析 | 第58-64页 |
| 5.1 工程概述 | 第58-59页 |
| 5.1.1 工程概况 | 第58页 |
| 5.1.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58-59页 |
| 5.2 基坑支护设计 | 第59-60页 |
| 5.3 基坑开挖及监测数据分析 | 第60-61页 |
| 5.4 有限元数值模拟及其计算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 6.1 主要结论 | 第64页 |
| 6.2 研究展望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