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5-21页 |
1.1 本文的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1.2 文献综述及本文的研究视角 | 第16-21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角度 | 第16-19页 |
1.2.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2 时代和社会背景 | 第21-49页 |
2.1 当代宗教多元化 | 第21-22页 |
2.2 基督教与他者宗教的关系和宗教间对话 | 第22-29页 |
2.3 罗马天主教教会与宗教对话 | 第29-36页 |
2.3.1 基督教与他者宗教(非基督教)的宗教间对话 | 第30-32页 |
2.3.2 梵二会议前后教会对宗教间对话的态度 | 第32-36页 |
2.4 克鲁尼的生平和经历 | 第36-41页 |
2.4.1 成长与教育经历 | 第36-39页 |
2.4.2 梵二会议后成长起来的神学家 | 第39-41页 |
2.5 耶稣会传统 | 第41-47页 |
2.5.1 耶稣会的创建和依纳爵灵性 | 第41-44页 |
2.5.2 耶稣会文化适应政策和东方传教启示 | 第44-47页 |
2.6 小结 | 第47-49页 |
3 早期基督教神学的发展与比较神学的实践 | 第49-64页 |
3.1 基督教神学 | 第49-53页 |
3.1.1 什么是神学 | 第49页 |
3.1.2 基督教神学早期的难题 | 第49-51页 |
3.1.3 初代教会的历史背景 | 第51-53页 |
3.2 基督教和希腊文化的相遇 | 第53-60页 |
3.2.1 基督教和希腊解释学 | 第53-55页 |
3.2.2 基督教和希腊修辞学 | 第55-57页 |
3.2.3 基督教和希腊哲学 | 第57-59页 |
3.2.4 基督教和希腊的上帝创造观 | 第59-60页 |
3.3 希腊文化改变基督教的比较神学启示 | 第60-64页 |
4 文本互读的比较神学:历史、方法论与诠释策略 | 第64-91页 |
4.1 比较神学之缘起 | 第64-67页 |
4.1.1 概念之提出 | 第64-65页 |
4.1.2 历史时期的比较神学 | 第65-67页 |
4.2 20世纪末的当代比较神学 | 第67-72页 |
4.2.1 比较研究的合法性 | 第67-70页 |
4.2.2 特雷西对20世纪末比较神学的回顾和展望 | 第70-72页 |
4.3 文本互读比较神学 | 第72-78页 |
4.3.1 比较神学的两个维度 | 第72-75页 |
4.3.2 比较神学的四个特征 | 第75-78页 |
4.4 文本互读策略 | 第78-91页 |
4.4.1 不同宗教经典再释和《圣经》话语体系 | 第78-82页 |
4.4.2 如何看待他者传统的神圣文本--印度教的启发 | 第82-85页 |
4.4.3 两种传统的文本互读策略 | 第85-91页 |
5 文本互读实践及成果 | 第91-123页 |
5.1 文本互读比较类型 | 第91-93页 |
5.2 主题型双重阅读:神的属性 | 第93-100页 |
5.2.1 印度神和基督教上帝:神的范畴比较 | 第93-95页 |
5.2.2 上帝存在的比较 | 第95-100页 |
5.3 转变型文本互读 | 第100-120页 |
5.3.1 毗湿奴祈祷颂歌与基督教祷告神学 | 第103-110页 |
5.3.2 《圣言》和《雅歌》的比较:神的缺席 | 第110-119页 |
5.3.3 重构神的缺席 | 第119-120页 |
5.4 小结 | 第120-123页 |
6 比较研究 | 第123-151页 |
6.1 比较神学与经文辨读 | 第123-128页 |
6.1.1 经文辨读概况 | 第123-125页 |
6.1.2 比较神学和经文辨读的异同 | 第125-128页 |
6.2 来回反复与上下纵横:耶印和耶儒比较神学之对比 | 第128-141页 |
6.2.1 南乐山的符号参与型神学 | 第128-137页 |
6.2.2 克鲁尼和南乐山思想之异同 | 第137-141页 |
6.3 克鲁尼与新一代耶印比较神学家之比较 | 第141-151页 |
6.3.1 罗伯特的比较神学方法论 | 第141-145页 |
6.3.2 罗伯特的比较神学实践范例 | 第145-147页 |
6.3.3 克鲁尼和罗伯特比较神学思想的异同 | 第147-151页 |
7 挑战与质疑 | 第151-176页 |
7.1 诸宗教神学和比较神学之争 | 第151-157页 |
7.1.1 尼特对比较神学的回应 | 第152-153页 |
7.1.2 基冰格对比较神学的建议 | 第153-155页 |
7.1.3 罗斯对比较神学的看法 | 第155-157页 |
7.2 其他基督教神学家的声音 | 第157-162页 |
7.2.1 德科斯塔对比较神学的质疑 | 第157-159页 |
7.2.2 尼科尔森对比较神学的警示 | 第159-162页 |
7.3 印度学者对比较神学的质疑 | 第162-165页 |
7.4 如何看待克鲁尼的比较神学研究 | 第165-176页 |
7.4.1 比较神学与诸宗教神学理论 | 第166-171页 |
7.4.2 比较神学对耶印传统的贡献 | 第171-172页 |
7.4.3 比较神学对整体宗教学研究的助益 | 第172-176页 |
8 小型的比较神学实验—行动瑜伽与无为:《薄伽梵歌》与《道德经》的行动思想对比 | 第176-190页 |
8.1 《薄伽梵歌》中的行动瑜伽(Karma-Yoga) | 第177-182页 |
8.2 《道德经》的无为思想 | 第182-186页 |
8.3 行动瑜伽与无为的对比 | 第186-188页 |
8.4 小结 | 第188-19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90-202页 |
一、主要英文著作及论文 | 第190-200页 |
二、主要中文著作及论文 | 第200-202页 |
作者简历 | 第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