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1 绪论 | 第7-12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1.2.1 可靠性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第8-9页 |
| 1.2.2 机器人可靠性技术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1.3 研究内容与组织架构 | 第10-11页 |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1.3.2 论文的组织架构 | 第11页 |
| 1.4 本章小结 | 第11-12页 |
| 2 PR1400焊接机器人系统分析 | 第12-20页 |
| 2.1 PR1400焊接机器人系统结构及功能 | 第12-13页 |
| 2.2 PR1400焊接机器人性能要求与基本参数 | 第13-14页 |
| 2.3 PR1400焊接机器人可靠性要求的确定 | 第14-17页 |
| 2.3.1 常用的可靠性参数 | 第15-16页 |
| 2.3.2 PR1400焊接机器人可靠性参数选择及指标的确定 | 第16-17页 |
| 2.4 PR1400焊接机器人系统可靠性模型的建立 | 第17-19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3 PR1400焊接机器人系统的FTA分析与FMECA分析 | 第20-42页 |
| 3.1 PR1400焊接机器人系统故障数据收集现状 | 第20页 |
| 3.2 PR1400焊接机器人系统相关故障率的假定 | 第20-21页 |
| 3.3 PR1400焊接机器人系统的FTA分析 | 第21-29页 |
| 3.3.1 FTA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 | 第21-22页 |
| 3.3.2 建树流程及原则 | 第22-23页 |
| 3.3.3 PR1400焊接机器人系统的FTA分析 | 第23-29页 |
| 3.4 PR1400焊接机器人系统FMECA分析 | 第29-41页 |
| 3.4.1 基本概念 | 第29-30页 |
| 3.4.2 分析方法 | 第30页 |
| 3.4.3 PR1400本体子系统的模糊FMECA分析 | 第30-41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4 PR1400焊接机器人系统的可靠性预计与分配 | 第42-64页 |
| 4.1 可靠性预计概述 | 第42-45页 |
| 4.1.1 可靠性预计的目的 | 第42页 |
| 4.1.2 可靠性预计的常用方法 | 第42-45页 |
| 4.2 PR1400焊接机器人系统可靠性预计 | 第45-58页 |
| 4.2.1 PR1400焊接机器人控制子系统可靠性预计 | 第46-47页 |
| 4.2.2 基于模糊理论的子系统可靠性预计 | 第47-54页 |
| 4.2.2.1 建立机器人系统的评分因素模糊语言集 | 第50页 |
| 4.2.2.2 确定专家权重 | 第50-52页 |
| 4.2.2.3 PR1400焊接机器人系统评分系数ω_i求解模型 | 第52-54页 |
| 4.2.3 PR1400焊接机器人可靠性模糊预计结果 | 第54-58页 |
| 4.3 可靠性分配概述 | 第58-61页 |
| 4.3.1 可靠性分配的目的与作用 | 第58-59页 |
| 4.3.2 可靠性分配方法的简介 | 第59-60页 |
| 4.3.3 可靠性分配方法的选择 | 第60-61页 |
| 4.4 PR1400焊接机器人系统的可靠性分配 | 第61-63页 |
| 4.4.1 PR1400焊接机器人系统可靠性分配方法 | 第61页 |
| 4.4.2 PR1400焊接机器人系统可靠性分配的结果与分析 | 第61-63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5 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 第64-73页 |
| 5.1 PANDA-FRACAS系统的需求分析 | 第64-65页 |
| 5.2 PANDA-FRACAS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65-66页 |
| 5.3 PANDA-FRACAS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 第66-68页 |
| 5.4 PANDA-FRACAS系统软件的实现及运行 | 第68-71页 |
| 5.5 PANDA-FRACAS系统的开发环境配置 | 第71-72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 6.1 全文总结 | 第73-74页 |
| 6.2 工作展望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 附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