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移动通信论文

车载自组织网络中信标消息传输机制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缩略语第14-15页
1 绪论第15-37页
    1.1 引言第15页
    1.2 车载自组织网络概述第15-22页
        1.2.1 车载自组织网络的提出第15-20页
        1.2.2 车载自组织网络的发展第20-22页
    1.3 信标消息传输机制概述第22-26页
        1.3.1 信标消息的作用第22-24页
        1.3.2 信标消息的传输协议第24-26页
        1.3.3 信标消息传输机制的研究意义第26页
    1.4 信标消息传输机制的研究现状第26-34页
        1.4.1 基于信标消息生成周期控制的自适应传输机制第26-28页
        1.4.2 基于信标消息传输功率控制的自适应传输机制第28-30页
        1.4.3 基于物理层、链路层参数控制的自适应传输机制第30-32页
        1.4.4 基于联合控制的自适应传输机制第32-33页
        1.4.5 信标消息传输机制研究现状总结第33-34页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第34-37页
2 分簇环境中服务于信标传输机制优化的簇成员数量快速评估方法研究第37-59页
    2.1 引言第37-38页
    2.2 网络环境与问题描述第38-39页
    2.3 基于时隙竞争的簇成员数量快速评估方法第39-46页
        2.3.1 基本原理介绍第39-41页
        2.3.2 簇成员数量快速评估方法的有效性第41-42页
        2.3.3 簇成员数量快速评估方法的准确性第42-44页
        2.3.4 簇成员数量快速评估方法的参数选取第44-46页
    2.4 改进的簇成员数量快速评估方法第46-50页
        2.4.1 改进的簇成员数量快速评估方法的基本原理第46-47页
        2.4.2 改进的簇成员数量快速评估方法的参数选取第47-48页
        2.4.3 改进的簇成员数量快速评估方法的执行流程第48-50页
    2.5 信道状态对簇成员数量快速评估方法的影响第50-55页
        2.5.1 考虑信道状态时簇成员数量快速评估方法的有效性第50-51页
        2.5.2 考虑信道状态时簇成员数量快速评估方法的准确性第51-53页
        2.5.3 考虑信道状态时参数k和参数g的选取第53-55页
    2.6 性能仿真与分析第55-58页
    2.7 本章小结第58-59页
3 考虑能效的路边设备信标消息传输机制优化方案研究第59-83页
    3.1 引言第59-60页
    3.2 网络环境与问题描述第60-62页
    3.3 基本执行流程第62-63页
    3.4 简易路边设备信标消息传输的马尔科夫模型建立方法第63-67页
        3.4.1 默认信标消息发送间隔下的状态转移概率第63-64页
        3.4.2 探测样本数量分析第64-66页
        3.4.3 任意信标消息发送间隔下的状态转移概率第66-67页
    3.5 信标消息发送间隔优化方法第67-74页
        3.5.1 初始状态为0时的信标消息发送间隔优化方法第68-70页
        3.5.2 初始状态为1时的信标消息发送间隔优化方法第70-73页
        3.5.3 总体算法第73-74页
    3.6 性能仿真与分析第74-81页
        3.6.1 状态转移概率估算的性能分析第74-77页
        3.6.2 信标消息最优发送间隔取值过程的分析第77-79页
        3.6.3 系统参数对算法性能的影响第79-81页
    3.7 本章小结第81-83页
4 基于短期交通状态预测的信标消息传输机制优化方案研究第83-101页
    4.1 引言第83页
    4.2 网络环境与系统结构介绍第83-84页
    4.3 信标消息传输机制优化的发起方法第84-87页
        4.3.1 邻居车辆数量估算方法第84-86页
        4.3.2 考虑用户公平性的优化发起方法第86-87页
    4.4 短期交通状态参数预测方法第87-91页
        4.4.1 交通模式匹配与参数预测方法第87-89页
        4.4.2 历史交通模式建立过程第89-91页
    4.5 信标消息传输机制联合优化方法第91-94页
    4.6 性能仿真与分析第94-100页
    4.7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5 总结与展望第101-103页
    5.1 论文的研究总结第101-102页
    5.2 下一步研究工作展望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11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1-115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带一路”下物流园区选址研究
下一篇:重载铁路轮轨磨耗预测及钢轨型面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