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23页 |
一、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2-21页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第一章 刑、法、律含义 | 第23-33页 |
一、刑 | 第24-26页 |
二、法 | 第26-28页 |
三、律 | 第28-33页 |
第二章 "议事以制,不为刑辟"释义 | 第33-49页 |
一、"议事以制,不为刑辟"的提出——叔向"诒子产书" | 第33-37页 |
(一) 叔向对"议事以制,不为刑辟"的解释 | 第33-34页 |
(二) 子产对"议事以制,不为刑辟"的回应 | 第34-36页 |
(三) 孔子和史墨对晋国"铸刑鼎"的态度 | 第36-37页 |
二、"议事以制,不为刑辟"的具体涵义 | 第37-49页 |
(一) 《左传》中历代注疏的解释 | 第37-40页 |
(二) 历代《刑法志》及注疏的解释 | 第40-41页 |
(三) 历代其他史书或笔记类著作中的解释 | 第41-42页 |
(四) "议事以制,不为刑辟"在各民族早期普遍存在 | 第42-49页 |
第三章 "议事以制,不为刑辟"的主要特征 | 第49-97页 |
一、兵刑无别 | 第49-52页 |
二、随意性 | 第52-71页 |
(一) 司法权与行政权尚未分离 | 第53-60页 |
(二) "临事制刑" | 第60-62页 |
(三) 刑事与民事不分 | 第62-64页 |
(四) 私刑权的存在 | 第64-66页 |
(五) 口头盟誓的随意性 | 第66-69页 |
(六) 诅咒杀人 | 第69-71页 |
三、残酷性 | 第71-82页 |
(一) 耻辱性的肉刑 | 第72-78页 |
(二) 残酷的死刑 | 第78-80页 |
(三) 连带刑 | 第80-82页 |
四、等级性 | 第82-93页 |
(一) 上下无狱 | 第83-87页 |
(二) 贵族享有的特权表现 | 第87-93页 |
五、"货狱"现象的存在 | 第93-97页 |
第四章 "铸刑书(鼎)"(成文法)的基本特征 | 第97-151页 |
一、成文法的起源 | 第97-103页 |
(一) 国野界限的打破 | 第97-98页 |
(二) 社会治安问题突出 | 第98-101页 |
(三) 成文法起源于军法 | 第101-103页 |
二、"一断于法" | 第103-116页 |
(一) 儒、墨、道家的法思想 | 第105-107页 |
(二) 法家的法治思想 | 第107-116页 |
三、"刑无等级" | 第116-124页 |
四、"以刑去刑" | 第124-132页 |
(一) 儒、墨两家的刑罚思想 | 第125-126页 |
(二) 法家的刑罚思想 | 第126-132页 |
五、"连坐制度" | 第132-142页 |
(一) 来自于军中制度 | 第133-135页 |
(二) 连坐制内容 | 第135-142页 |
六、"铸刑书(鼎)"(成文法)的优缺点 | 第142-151页 |
第五章 对"议事以制,不为刑辟"的性质分析 | 第151-159页 |
一、对"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性质的争鸣 | 第151-152页 |
二、"议事以制,不为刑辟"为不成文法 | 第152-159页 |
(一) "议事以制,不为刑辟"为不成文法 | 第152-156页 |
(二) 基于确定性的"刑书" | 第156-159页 |
第六章 对"议事以制,不为刑辟"相关问题的商榷 | 第159-173页 |
一、"县(?)象魏"是否为公布成文法 | 第159-162页 |
二、"五刑之属三千"是否真有三千条之多 | 第162-170页 |
三、对一些法制史著作中所用相关史料问题的商榷 | 第170-173页 |
结论 | 第173-181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195页 |
致谢 | 第195-19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