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绪论 | 第11-20页 |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 1.2 光时域微分器 | 第12-14页 |
| 1.2.1 光信号处理技术 | 第12-13页 |
| 1.2.2 光时域微分器 | 第13-14页 |
| 1.3 特种光纤 | 第14-18页 |
| 1.3.1 双芯光纤 | 第15-17页 |
| 1.3.2 多包层光波导 | 第17-18页 |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18-20页 |
| 2 双芯光纤耦合模理论研究 | 第20-48页 |
| 2.1 前言 | 第20页 |
| 2.2 耦合模方程 | 第20-26页 |
| 2.3 双芯光纤耦合模方程 | 第26-31页 |
| 2.3.1 双芯光纤耦合模方程推导 | 第26-28页 |
| 2.3.2 双芯光纤耦合模方程的解 | 第28-31页 |
| 2.4 双芯光纤模式分析 | 第31-35页 |
| 2.5 双芯光纤特性分析 | 第35-47页 |
| 2.5.1 完全耦合状态 | 第35-39页 |
| 2.5.2 不完全耦合状态 | 第39-47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3 双包层双芯光纤理论研究 | 第48-63页 |
| 3.1 前言 | 第48页 |
| 3.2 多包层光波导理论基础 | 第48-54页 |
| 3.2.1 二层光波导理论基础 | 第48-52页 |
| 3.2.2 多包层光波导的特征方程 | 第52-54页 |
| 3.3 双包层双芯光纤理论分析 | 第54-57页 |
| 3.3.1 特征方程 | 第54-56页 |
| 3.3.2 传输常数 | 第56-57页 |
| 3.4 双包层双芯光纤传输特性分析 | 第57-62页 |
| 3.4.1 传输常数β与波长λ之间的关系 | 第58-59页 |
| 3.4.2 传输常数β与各层半径r_i之间的关系 | 第59-60页 |
| 3.4.3 传输常数β与折射率差△n的关系 | 第60-61页 |
| 3.4.4 色散特性分析 | 第61-62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4 基于双包层双芯光纤的一阶光时域微分器研究 | 第63-79页 |
| 4.1 前言 | 第63页 |
| 4.2 光时域微分器数学理论基础 | 第63-67页 |
| 4.2.1 一阶光时域微分器传递函数 | 第64-65页 |
| 4.2.2 高斯光脉冲的理想一阶微分 | 第65页 |
| 4.2.3 光时域微分器3dB带宽 | 第65-67页 |
| 4.3 基于双包层双芯光纤的一阶光时域微分器 | 第67-71页 |
| 4.3.1 一阶光时域微分器的传输谱 | 第67-70页 |
| 4.3.2 高斯光脉冲光时域一阶微分结果 | 第70-71页 |
| 4.4 基于双包层双芯光纤的一阶光时域微分器的性能分析 | 第71-77页 |
| 4.4.1 双包层双芯光纤的长度对微分器性能的影响 | 第71-72页 |
| 4.4.2 3dB带宽 | 第72-75页 |
| 4.4.3 误差和能量效率 | 第75-77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 5 总结 | 第79-81页 |
| 5.1 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 5.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7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