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1-37页 |
第一章 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和检测 | 第11-23页 |
1 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学特征 | 第11-13页 |
1.1 菌株分类地位 | 第11页 |
1.2 菌体形态 | 第11页 |
1.3 培养特性 | 第11-12页 |
1.4 生化特性与鉴定 | 第12-13页 |
2 副溶血性弧菌分离鉴定方法 | 第13-18页 |
2.1 传统方法 | 第13-15页 |
2.2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 第15-17页 |
2.3 核酸杂交法(Nucleic Acid Hybridization) | 第17页 |
2.4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 | 第17-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3页 |
第二章 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型方法和毒力相关基因研究 | 第23-37页 |
1 副溶血性弧菌分型方法 | 第23-25页 |
1.1 血清型分型 | 第23页 |
1.2 依赖PCR的分子分型技术 | 第23-24页 |
1.3 不依赖PCR的分子分型技术 | 第24-25页 |
2 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毒力因子 | 第25-30页 |
2.1 溶血素 | 第25-26页 |
2.2 Ⅲ型分泌系统 | 第26-27页 |
2.3 Ⅵ型分泌系统 | 第27页 |
2.4 粘附素 | 第27-28页 |
2.5 尿素酶(Urease) | 第28页 |
2.6 大流行株相关毒力基因 | 第28-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7页 |
下篇 试验部分 | 第37-79页 |
第三章 toxR-S为靶基因的副溶血性弧菌分子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 第37-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3页 |
1.1 菌株及其来源 | 第39-40页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0-41页 |
1.3 序列分析和引物设计 | 第41页 |
1.4 细菌基因组提取 | 第41页 |
1.5 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41页 |
1.6 PCR产物测序比对 | 第41-42页 |
1.7 特异性试验 | 第42页 |
1.8 敏感性试验 | 第42页 |
1.9 重复性试验 | 第42页 |
1.10 PCR与国标方法对海产品的检测 | 第42-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7页 |
2.1 序列分析和引物设计 | 第43-44页 |
2.2 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44-45页 |
2.3 阳性产物测序 | 第45页 |
2.4 特异性试验 | 第45-46页 |
2.5 敏感性试验 | 第46页 |
2.6 重复性试验 | 第46页 |
2.7 toxR-S PCR与国标方法对海产品的检测结果 | 第46-47页 |
3 讨论 | 第47-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第四章 华东地区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子流行特征分析 | 第55-7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7-61页 |
1.1 菌株及其来源 | 第57页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7页 |
1.3 海鲜样品的采集 | 第57页 |
1.4 菌株的分离 | 第57-59页 |
1.5 细菌基因组提取 | 第59页 |
1.6 引物信息和PCR反应体系 | 第59-61页 |
1.7 数据分析 | 第6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1-74页 |
2.1 菌株分离 | 第61-64页 |
2.2 等位基因和ST型 | 第64页 |
2.3 聚类分析和克隆复合体 | 第64-65页 |
2.4 聚类关系与宿主来源 | 第65-67页 |
2.5 大流行株毒力相关基因分布 | 第67-72页 |
2.6 系统发育与大流行相关毒力、宿主来源关系分析 | 第72-74页 |
3 讨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全文总结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