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4页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2.1 圈闭的划分 | 第8-10页 |
1.2.2 圈闭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12页 |
1.5 论文的主要成果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地层与沉积相 | 第14-26页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构造特征概况 | 第14-15页 |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4页 |
2.1.2 川东地区构造特征 | 第14-15页 |
2.2 石炭系地层特征 | 第15-20页 |
2.2.1 河洲组 | 第16页 |
2.2.2 黄龙组 | 第16-20页 |
2.3 石炭系沉积相特征 | 第20-26页 |
2.3.1 沉积相划分 | 第20-21页 |
2.3.2 石炭系黄龙组沉积演化 | 第21-26页 |
第三章 储层特征 | 第26-35页 |
3.1 储集岩类型 | 第26页 |
3.2 储集空间类型 | 第26-31页 |
3.3 储层物性特征 | 第31-33页 |
3.3.1 孔隙度 | 第31页 |
3.3.2 渗透率 | 第31-33页 |
3.4 孔隙结构特征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川东石炭系地层-构造复合圈闭特征 | 第35-59页 |
4.1 川东石炭系地震预测 | 第35-39页 |
4.1.1 川东石炭系地震响应特征 | 第35-37页 |
4.1.2 川东石炭系厚度预测 | 第37-39页 |
4.2 地层-构造复合圈闭的形成条件及圈闭模式 | 第39-41页 |
4.2.1 地层-构造复合圈闭形成条件 | 第39-40页 |
4.2.2 研究区地层-构造复合圈闭模式 | 第40-41页 |
4.3 典型复合圈闭解剖-高都铺圈闭 | 第41-49页 |
4.3.1 高都铺圈闭勘探概况 | 第41-43页 |
4.3.2 高都铺圈闭构造特征 | 第43页 |
4.3.3 高都铺圈闭石炭系厚度及分布预测 | 第43-49页 |
4.4 地层-构造复合圈闭的分布 | 第49-59页 |
4.4.1 洋渡溪—何家营构造带 | 第50页 |
4.4.2 黄草峡—苟家场构造带 | 第50-51页 |
4.4.3 黄泥堂—云安厂构造带 | 第51-52页 |
4.4.4 卧、新、双构造带 | 第52-53页 |
4.4.5 南门场构造带 | 第53页 |
4.4.6 明月峡—大天池构造带 | 第53-54页 |
4.4.7 温泉井—马槽坝—黑楼门构造带 | 第54-55页 |
4.4.8 七里峡—沙罐坪构造带 | 第55-56页 |
4.4.9 铜锣峡—相国寺构造带 | 第56页 |
4.4.10 板桥—凉水井—铁山坡构造带 | 第56页 |
4.4.11 邻北—铁山构造带 | 第56-58页 |
4.4.12 五宝场地区构造带 | 第58-59页 |
第五章 地层-构造复合圈闭评价 | 第59-71页 |
5.1 评价条件 | 第59-61页 |
5.1.1 生烃条件 | 第59-60页 |
5.1.2 石炭系的构造条件 | 第60页 |
5.1.3 储层条件 | 第60页 |
5.1.4 埋藏深度影响 | 第60页 |
5.1.5 可靠程度 | 第60-61页 |
5.2 石炭系地层-构造复合圈闭评价标准及评价结果 | 第61-64页 |
5.2.1 评价标准 | 第61页 |
5.2.2 评价结果 | 第61-64页 |
5.3 石炭系地层-构造复合圈闭优选及勘探目标选择 | 第64-71页 |
5.3.1 狮子滩-苟西地层-构造复合圈闭 | 第64-65页 |
5.3.2 沙罐坪永安地层-构造复合圈闭 | 第65-66页 |
5.3.3 南门场团岭坡地层-构造复合圈闭 | 第66页 |
5.3.4 南门场善子山地层-构造复合圈闭 | 第66-67页 |
5.3.5 黄泥堂双桂堂(马家场)地层-构造复合圈闭 | 第67-69页 |
5.3.6 黄泥堂西龙安场地层-构造复合圈闭 | 第69页 |
5.3.7 板桥幺滩地层-构造复合圈闭 | 第69-7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